王圆圆

王圆圆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死亡与记忆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灵性觉醒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制度性邪恶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安全转型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
中国青年焦虑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结构性改革

中国青年焦虑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中国经济下行与房市泡沫,剖析现状、成因与破局路径。 一、背景概述 自 2022 年底“清零”政策结束以来,中国经济并未像预期般迅速回升,2024 年 GDP 增速已跌破 4% ,显现结构性下行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与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消费能力和社保体系承压加剧。房地产市场更是危机重重——据估算,数百万套住宅长期滞销,开发商接连破产,拖累银行与地方政府财政,进一步放大系统性风险。 二、青年焦虑:高失业与消费疲软 1. 青年失业率高企 * 官方数据显示,15–24 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已连续数月维持在 18% 以上。高企的失业直接压制了年轻人的购房与消费意愿。 2. “买房”压力下的消费倾斜 * 与“先有房再有车、有车再成家”的传统路径不同,许多年轻人被迫延迟或放弃结婚生育,消费向必需品倾斜,餐饮、文娱等行业增速放缓。

By 王圆圆
广告不是打扰而是服务

广告创新

广告不是打扰而是服务

现在广告已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计算,从粗放刷量转向精准推送。Google、Amazon、Meta 等巨头正在将“信号驱动广告”作为未来方向,以期提升相关性、转化率与用户体验。然而,现实中却充满悖论:算法越精准,广告越无感;曝光越频繁,用户越反感;预算越高,效果越不可控。 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广告领域当前的困境、优秀实践、理想模型与创新提议,尝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广告能否成为帮助用户高效决策的服务,而不是让人厌烦的中断? 一、广告的信号困局:从精准到困惑 所谓信号驱动(signal-based marketing),指广告平台不再依赖传统 cookie 追踪,而是通过用户行为、搜索意图、兴趣图谱、上下文等“第一方数据”进行推送。例如: * Google Ads 基于搜索意图实现“刚需广告” * Amazon Ads 利用站内购物数据构建推荐模型 * TikTok 通过兴趣标签投放沉浸式广告 表面上看,

By 王圆圆
完全同态加密(FHE):开启隐私保护计算的未来

数据隐私保护

完全同态加密(FHE):开启隐私保护计算的未来

隐私保护成为了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背景下,我们的数据无时无刻不在被采集、存储和处理。尤其是在医疗、金融和个人隐私等敏感领域,数据泄露的风险愈发严重。传统的加密技术虽然能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但一旦数据被加载到内存中进行计算,数据便暴露了其真实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态加密(HE) 和 完全同态加密(FHE) 应运而生,它们为隐私保护计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同态加密与完全同态加密的区别 同态加密 是指一种能够在加密数据上进行操作的技术。简言之,经过加密的数据可以被直接用来执行加法、乘法等运算,计算结果也保持加密状态。这个过程不需要先将数据解密,从而确保数据在计算过程中不暴露。 然而,同态加密 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如 部分同态加密(PHE) 和 某种同态加密(SHE),它们分别只支持加法或乘法等操作,并且往往存在运算次数和功能的限制。完全同态加密(FHE) 是同态加密的一种特殊类型,支持 无限次的加法和乘法,并且是 Turing完备 的。这意味着,FHE不仅能够执行简单的加法和乘法,

By 王圆圆
写作被AI污染了吗?不,其实是我们在重新发明写作

AI写作

写作被AI污染了吗?不,其实是我们在重新发明写作

这些天你有没有这种微妙的自我怀疑: “我写的东西,会不会被别人以为是AI写的?” “是不是太整洁了?是不是太没有‘人味’了?” “要不我用点错别字?加个脏话?模仿口语?” “我是不是也在学AI写作?那……我还算是‘我自己’吗?” 欢迎来到写作新时代,一个你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不像AI”的奇妙阶段。 🌀 01|写作正被AI改变,但不是你想的那样 2023 年之后,ChatGPT、Claude、Gemini、Notion AI……各种 AI 写作助手从小众玩具变成主流工具。无数人在邮件、简历、新闻稿、朋友圈、甚至恋爱短信中“悄悄用了AI”。 有些人怕被认出来,有些人乐此不疲地用 AI 改写自己。但多数人其实处于一种中间态: * 又享受 AI 给出的精炼语句、清晰结构; * 又担心自己“越来越像AI”

By 王圆圆
我的手机不再是我的手机了:监控时代的数字幻觉

数字极权

我的手机不再是我的手机了:监控时代的数字幻觉

你以为你握着一部智能手机,其实它握着你。 在这个看似自由的数字时代,我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事实:我的手机,早已不属于我了。 它或许还是我买的,用我的指纹解锁,用我的面容识别,用我的账户登录。但从它被开机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再只属于我——它属于一个看不见的网络,一个以“监管”“保护”为名的庞大系统。 “保护”背后的本质,是对控制的渴望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监管逻辑都建立在一个“父权式”的假设上:用户是无知的孩子,国家和平台是英明的父母。他们说他们要“保护”我们不受黑客攻击、不被诈骗分子操控、不被不良信息诱导。但是在这套话术的背后,真正的控制者是谁?我们究竟需要被保护免于谁的伤害? 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黑客、不是出在陌生人,而是出在那些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父母”身上——从操作系统到App,从网络层到协议层,监管者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监控用户的机会。 这不是保护,这是渗透式监视,是对“信息的主权”彻底剥夺。 他们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他们的潜台词:

By 王圆圆
我为什么不用百度了

技术理想的失落

我为什么不用百度了

回想大概00年前后,那会儿有句话流传广泛:“内事问百度,外事问 Google”。彼时,百度和 Google 在中国市场你追我赶,互相竞逐;可自从 Google 于 2010 年被迫退出内地后,百度便一骑绝尘,占据了搜索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了竞争压力,它也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把用户当“流量韭菜”割,哪怕曾经做出过诸多优秀产品,也逃不过“决策层逐利优先”带来的宿命。 从“百花齐放”到“独角戏”:竞争缺失的代价 2009 年前,百度拼技术、拼体验,产品线贴吧、网盘、地图、百科——样样都有看头,用户能在多家搜索中取其所长。可一旦 Google 离场,百度便成了“丛林之王”,无需再在意用户感受,只要政策、监管不发难,广告和竞价排名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它带来利润。 教训:

By 王圆圆
人类 Psyho 暂时领先 OpenAI!AtCoder 2025

AI编程

人类 Psyho 暂时领先 OpenAI!AtCoder 2025

AI 会取代我们吗?也许。但今天,答案仍然是:Not yet. 2025年7月16日,日本东京,AtCoder World Tour Finals 2025 Heuristic Contest(AWTF2025 Heuristic)现场,一场充满张力的“人机对抗赛”悄然展开。 一边是全球顶尖的算法选手,另一边则是由 OpenAI 专为此次赛事开发的模型 OpenAI‑AHC。 目前阶段,这场象征着未来编程格局的较量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局面:人类选手 Psyho 在暂定排名中 领先 AI 模型,暂列第一。 🧩 什么是 Heuristic Contest? 不同于传统的“你会就能秒解”的算法题,Heuristic(启发式)编程比赛是一类高度开放、近似“真实世界问题”的优化挑战。 * 你无法一次写出最优解。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