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不是打扰而是服务

广告不是打扰而是服务
Photo by Joe Yates / Unsplash

现在广告已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计算,从粗放刷量转向精准推送。Google、Amazon、Meta 等巨头正在将“信号驱动广告”作为未来方向,以期提升相关性、转化率与用户体验。然而,现实中却充满悖论:算法越精准,广告越无感;曝光越频繁,用户越反感;预算越高,效果越不可控。

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广告领域当前的困境、优秀实践、理想模型与创新提议,尝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广告能否成为帮助用户高效决策的服务,而不是让人厌烦的中断?


一、广告的信号困局:从精准到困惑

所谓信号驱动(signal-based marketing),指广告平台不再依赖传统 cookie 追踪,而是通过用户行为、搜索意图、兴趣图谱、上下文等“第一方数据”进行推送。例如:

  • Google Ads 基于搜索意图实现“刚需广告”
  • Amazon Ads 利用站内购物数据构建推荐模型
  • TikTok 通过兴趣标签投放沉浸式广告

表面上看,这套系统应当提高“人-物-场”匹配的效率,但用户体验却愈发困惑:

  • 广告商品与搜索毫无关联
  • 已购买商品重复被推送
  • 广告泛滥压缩真实内容空间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信号过泛、算法黑箱、用户缺位,使广告变得“像服务,但更像打扰”。


二、现行主流广告平台与计费方式简析

平台 优势 痛点
Google Ads 精准意图捕捉 创意缺乏活力,搜索结果广告混淆
Facebook / Instagram 兴趣图谱强、社交原生 数据黑箱、用户反感重复广告
Amazon Ads 转化效率高 广告信号泛化、展示混乱
TikTok Ads 沉浸体验好 广告与内容边界模糊,缺反馈机制
YouTube Ads 视频影响力强 插播广告打断体验,无评分通道

主流计费方式:

  • CPM:按曝光收费,适合品牌推广但转化不可控
  • CPC:按点击收费,但点击≠购买,易被刷量
  • CPA / CPS:按注册/成交计费,归因复杂、成本高
  • CPI:App导向型,安装后留存难评估

三、反常识视角:广告也可以是“用户创造的内容”

我们为何讨厌广告?并非因为它是广告,而是因为它不相关、不中用、不可控。反过来,若广告:

  • 是你当前需求的解决方案
  • 是你喜欢的风格与媒介
  • 是你认同的内容创造者推荐

那么它甚至可以是“优质信息”、“购买建议”或“启发灵感”。

📌 悖论提示:广告不是问题,“不相关的广告”才是问题。

四、理想的广告模式蓝图

✅ 用户出发

  • 明确表达兴趣点:系统不猜测,而是响应
  • 主动开启广告频道,如“我想看母婴产品优惠”
  • 对广告进行反馈:点赞、评分、举报、评论

✅ 上下文驱动

  • 用户搜索“登山鞋”,广告投放户外装备
  • 用户正在夜间阅读健康内容,投放褪黑素产品
  • 用户正在浏览设计类内容,投放字体工具包

✅ 用户控制权增强

  • 广告展示频率与类型可调
  • 广告“忽略”与“永久关闭”可操作
  • 用户评分影响广告展示排名(类知乎/豆瓣)

五、用户参与广告生态:去中心化的新提案

机制 功能 好处
广告点赞/打分 用户评价广告内容 平台优化展示、激励好创意
评论区开放 广告下用户可以讨论与吐槽 增强透明度、用户参与感
用户创造广告内容 品牌鼓励用户投稿广告 激发创意、社交传播
用户打广告排行榜 每周评选“最打动人广告” 让好广告成为内容本身
广告不信任榜 举报评分低的广告 倒逼广告主重视体验

六、国外实践与前沿趋势参考

🌍 Brave Ads

  • 用户看广告可得代币BAT
  • 体现“注意力即价值”逻辑

🌍 Reddit Ads

  • 评论、投票、透明数据
  • 广告被社区共同“筛选”

🧠 AI 创意评分机制(Meta、Google)

  • 对广告创意评分(图像质量、风格、吸引力)
  • 将“创意质量”纳入广告出价拍卖系统中

🔒 隐私保护广告机制(FLoC、Topics API)

  • 弃用cookie,改用兴趣主题群组
  • 用户不可被单独识别,但广告仍精准

七、未来广告的创新计费逻辑建议

模式 说明
CPE(按互动计费) 点赞、评分、收藏等形成“有效参与”
CAC(按注意力块收费) 停留5秒+互动即计为“有效曝光”
信任权重出价 用户评分越高的广告出价越低(鼓励优质内容)
用户分成机制 用户参与广告评分/转发获得积分或权益

八、广告应走向“服务化、用户化、可控化”

广告的未来,不是更聪明的干扰,而是更体贴的建议。

我们需要一种更开放、更尊重用户、也更激励内容创意的广告体系。广告不该是算法投喂的黑箱,而应是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

若平台、品牌与用户三者共同构建起“信任、相关、参与”的生态,广告就有可能从“令人烦躁的边角料”,变为“用户主动寻找的信息源”。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