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被AI污染了吗?不,其实是我们在重新发明写作

写作被AI污染了吗?不,其实是我们在重新发明写作
Photo by Kenny Eliason / Unsplash

这些天你有没有这种微妙的自我怀疑:

“我写的东西,会不会被别人以为是AI写的?”
“是不是太整洁了?是不是太没有‘人味’了?”
“要不我用点错别字?加个脏话?模仿口语?”
“我是不是也在学AI写作?那……我还算是‘我自己’吗?”

欢迎来到写作新时代,一个你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不像AI”的奇妙阶段。


🌀 01|写作正被AI改变,但不是你想的那样

2023 年之后,ChatGPT、Claude、Gemini、Notion AI……各种 AI 写作助手从小众玩具变成主流工具。无数人在邮件、简历、新闻稿、朋友圈、甚至恋爱短信中“悄悄用了AI”。

有些人怕被认出来,有些人乐此不疲地用 AI 改写自己。但多数人其实处于一种中间态:

  • 又享受 AI 给出的精炼语句、清晰结构;
  • 又担心自己“越来越像AI”,变得无趣、模板化、没有个性。

这是一种技术带来的“自我感”裂变。

3quarksdaily 有一篇文章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AI正在改变我们的写作方式,因为我们害怕“被误认为AI”而去刻意规避某些风格。

比如,现在很多人会刻意避用长破折号、段首套话式过渡语(比如“总之”、“进一步来说”),因为这些是 ChatGPT 最爱用的写法。人类正在逃避“AI语言的痕迹”。

这本身就非常AI。


🔍 02|AI写作是污染?还是一次“文字工业革命”?

当你在 Notion 或 Grammarly 上点下“Rewrite”按钮,看到那段写得磕磕绊绊的句子变得顺滑简洁,你会不会忍不住微笑?

“诶?它比我写得好。”

是的,它写得比你清楚、整洁、有逻辑——但,它不是你。

所以你才会想把原始那句话“改回来一点”,保留一点你的语病、口音、节奏、尴尬,甚至保留一个错别字。那不是退步,而是我们在说:

“这才是我。”

这说明,写作从来不仅是“表达清楚”这么简单,它也是“你如何体现自己”的方式,是你独特的声音、经历、背景、幽默、节奏。AI写得再好,也没有你的痛点、你的回忆、你那种不合时宜的转折句、你喜欢的冷笑话和空白停顿。


📐 03|不是AI污染了写作,而是我们重新定义了写作

过去,写作是一种能力,是少数人的“文笔天赋”。但 AI 写作工具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

你不再需要是作家,也能写出像样的句子。
你不再需要擅长表达,也能“看起来像会表达”。

这不是污染,而是一次文字权力的平权。

AI是一次“写作工业化”,它就像印刷术让写作从“文人专属”变成“人人可用”的工具,打破了表达的精英门槛。

但正因如此,“有灵魂的文字”才变得更稀缺、更值得。

所以我们才会开始区分:

  • “AI写的好” ≠ “我写得真”;
  • “流畅高效” ≠ “感同身受”。

我们不是在告别写作,而是在重塑写作的意义。


🧠 04|新的写作游戏规则:我们要更“像人”

现在,我们写的不仅是内容,而是风格,是“辨识度”。

就像时尚潮人故意穿得邋遢、摄影师故意拍虚焦、设计师故意画粗糙线条,我们总是喜欢在完美之外,制造一点“不完美的真实”。

所以,写作的新范式是——有一点不完美,有一点毛边,有一点不可预测的“你”

这就是你和 AI 最大的不同。

你写一个句子的时候,不是为了“说得对”,而是为了“让人感受到你”。


🧭 05|用AI写作的你,也在重新发明自己

我最近有一个小习惯:

每次用AI润色一段话,我都会让它保留我原本最生硬的表达之一。我要它“不要太完美”,不要改掉我说话的节奏。

我甚至开始写一些“AI不会写的句子”:

  • 带点废话但有情绪;
  • 用口语表达复杂的概念;
  • 把骂人藏在比喻里;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AI,就像一块反光镜:它越是完美,我越要留下点不完美的我。

我们用AI,不是为了“变成它”,而是为了“更好地保住我”。


🌿 AI带来效率,人类带来余味

写作永远不会死。它只会变形。

AI写作不是“写作的终结”,它只是“机械写作的胜利”。而你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瑕疵、有故事的人,写的每一句话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我们不该回避AI,而是该重新认识“写作这件事”到底是什么。

是工具的升级?还是灵魂的表达?

你写字,是为了让人理解你、靠近你,还是让他们猜不到你下一句要写什么?

你写,是为了高效输出?还是为了在人类语境中发出一颗带着温度的声音?

你是用AI写作的人,但你,仍然是写作者。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