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用百度了

回想大概00年前后,那会儿有句话流传广泛:“内事问百度,外事问 Google”。彼时,百度和 Google 在中国市场你追我赶,互相竞逐;可自从 Google 于 2010 年被迫退出内地后,百度便一骑绝尘,占据了搜索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了竞争压力,它也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把用户当“流量韭菜”割,哪怕曾经做出过诸多优秀产品,也逃不过“决策层逐利优先”带来的宿命。
从“百花齐放”到“独角戏”:竞争缺失的代价
2009 年前,百度拼技术、拼体验,产品线贴吧、网盘、地图、百科——样样都有看头,用户能在多家搜索中取其所长。可一旦 Google 离场,百度便成了“丛林之王”,无需再在意用户感受,只要政策、监管不发难,广告和竞价排名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它带来利润。
教训:缺少对手,才是真正的危险。
优秀产品的“黑化”:从用户价值到收割工具
- 百度贴吧:曾是垂直交流的社区圣地,可如今水军广告充斥,你发的每一条帖子都可能被“商家植入”链接,社区氛围早已面目全非。
- 百度网盘:曾让我轻松备份、分享文件,如今却频繁限速、收费会员成了免流的唯一通道。那些年的“云存储梦想”,换来的是流量卡点才算体验极佳。
- 百度地图:早期的精准导航让我一路畅行,可现在信息更新迟缓,POI(兴趣点)里的大量商家信息都带着“推广标签”——只要花钱,上线就好。
- 百度百科:曾经的“中文维基”,如今也被广告号、品牌软文占领,权威、客观的词条被“包装后上线”。
这些产品之所以走样,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当公司高层开始“一切服务于利润最大化”后,再出发点就不再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怎么把用户流量变现”。
竞价排名与广告伪装:利益至上,把搜索变成“付费通道”
最令我无法忍受的,依然是那层层叠叠的竞价广告。付费越多,上首页越稳,用户难得见到真正的有用内容,我多次被误导买到假冒产品、低质服务,那种被“套路”的感觉,比失望更令人愤怒。
一次失误,可能是一场大坑。
信息审查与隐私出卖:丢掉开放与信任
- 封闭的“百度生态”: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信息是删减、替换,还是被某种算法“挡”在外面。言论自由在这里,只剩下平台说了算。
- 隐私与数据“贩卖”:我只想搜个问题,百度却悄无声息地收集设备、浏览、定位等信息,并在你毫不知情时与第三方共享。每一次点击,都可能在用户背后创造一笔“数据收益”。
替代已不再是“折腾”:多元工具随心切换
如今,我选用ChatGPT、Gemini、Claude,Google 做主搜;国内环境下,我更偏向必应(广告少、界面清爽)和知乎(专业回答)。在垂直领域,其他:
- 学术检索:Google Scholar、CNKI
- 新闻资讯:BBC 中文、路透社、法广新闻
- 技术文档:GitHub、Stack Overflow
我不必再把所有需求都压在一个“百度框”里,更享受在不同工具间切换的自由。
生活中可以没有百度
放弃百度,不仅是对一次次糟糕体验的抗议,更是我追求“信息自主”的宣言。缺少竞争的霸主终将自我膨胀,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更开放、更透明、更尊重用户的服务。
在国内复杂的监管环境下,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完全“抬头直走”——我们都在“弯着腰跑步”。尽管如此,百度在自动驾驶、 AI 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仍然展现出相当的诚意,但是我完全没兴趣,一把刀在战士手里能杀人,在刽子手手里也能杀人。
还记得那场“ALL IN AI”发布会吗?一瓶水浇在李彦宏头上,他脱口而出的那句 “What’s wrong with you?” 现在看更像是对百度自身的拷问。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合规发展的同时,别忘了那份对用户和技术本身的初心与利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