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用百度了

我为什么不用百度了

回想大概00年前后,那会儿有句话流传广泛:“内事问百度,外事问 Google”。彼时,百度和 Google 在中国市场你追我赶,互相竞逐;可自从 Google 于 2010 年被迫退出内地后,百度便一骑绝尘,占据了搜索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了竞争压力,它也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把用户当“流量韭菜”割,哪怕曾经做出过诸多优秀产品,也逃不过“决策层逐利优先”带来的宿命。


从“百花齐放”到“独角戏”:竞争缺失的代价

2009 年前,百度拼技术、拼体验,产品线贴吧、网盘、地图、百科——样样都有看头,用户能在多家搜索中取其所长。可一旦 Google 离场,百度便成了“丛林之王”,无需再在意用户感受,只要政策、监管不发难,广告和竞价排名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它带来利润。

教训:缺少对手,才是真正的危险。

优秀产品的“黑化”:从用户价值到收割工具

  • 百度贴吧:曾是垂直交流的社区圣地,可如今水军广告充斥,你发的每一条帖子都可能被“商家植入”链接,社区氛围早已面目全非。
  • 百度网盘:曾让我轻松备份、分享文件,如今却频繁限速、收费会员成了免流的唯一通道。那些年的“云存储梦想”,换来的是流量卡点才算体验极佳。
  • 百度地图:早期的精准导航让我一路畅行,可现在信息更新迟缓,POI(兴趣点)里的大量商家信息都带着“推广标签”——只要花钱,上线就好。
  • 百度百科:曾经的“中文维基”,如今也被广告号、品牌软文占领,权威、客观的词条被“包装后上线”。

这些产品之所以走样,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当公司高层开始“一切服务于利润最大化”后,再出发点就不再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怎么把用户流量变现”。


竞价排名与广告伪装:利益至上,把搜索变成“付费通道”

最令我无法忍受的,依然是那层层叠叠的竞价广告。付费越多,上首页越稳,用户难得见到真正的有用内容,我多次被误导买到假冒产品、低质服务,那种被“套路”的感觉,比失望更令人愤怒。

一次失误,可能是一场大坑。

信息审查与隐私出卖:丢掉开放与信任

  • 封闭的“百度生态”: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信息是删减、替换,还是被某种算法“挡”在外面。言论自由在这里,只剩下平台说了算。
  • 隐私与数据“贩卖”:我只想搜个问题,百度却悄无声息地收集设备、浏览、定位等信息,并在你毫不知情时与第三方共享。每一次点击,都可能在用户背后创造一笔“数据收益”。

替代已不再是“折腾”:多元工具随心切换

如今,我选用ChatGPT、Gemini、Claude,Google 做主搜;国内环境下,我更偏向必应(广告少、界面清爽)和知乎(专业回答)。在垂直领域,其他:

  • 学术检索:Google Scholar、CNKI
  • 新闻资讯:BBC 中文、路透社、法广新闻
  • 技术文档:GitHub、Stack Overflow

我不必再把所有需求都压在一个“百度框”里,更享受在不同工具间切换的自由。


生活中可以没有百度

放弃百度,不仅是对一次次糟糕体验的抗议,更是我追求“信息自主”的宣言。缺少竞争的霸主终将自我膨胀,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更开放、更透明、更尊重用户的服务。

在国内复杂的监管环境下,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完全“抬头直走”——我们都在“弯着腰跑步”。尽管如此,百度在自动驾驶、 AI 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仍然展现出相当的诚意,但是我完全没兴趣,一把刀在战士手里能杀人,在刽子手手里也能杀人。

还记得那场“ALL IN AI”发布会吗?一瓶水浇在李彦宏头上,他脱口而出的那句 “What’s wrong with you?” 现在看更像是对百度自身的拷问。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合规发展的同时,别忘了那份对用户和技术本身的初心与利他精神。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