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做空腾讯?

我们为什么要做空腾讯?
Photo by Adem AY / Unsplash

腾讯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更成为一种“系统级”基础设施。微信用户规模庞大:截至2025年6月,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超过14.02亿。它既是聊天工具,也是支付手段、新闻阅读与政务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微信上收发消息、转账支付、挂号看病、办理政务等,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它。

腾讯系金融生态同样庞大:腾讯控股的微众银行、理财通、微信支付等服务影响数亿用户。截至2024年底,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已达4.24亿,年增长约2500万;腾讯控股净资产总额约11,229亿元(2025年3月)。

娱乐领域仍是腾讯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腾讯网络游戏业务总收入达1,977亿元人民币(约合270亿美元),其中移动游戏占主力,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地下城与勇士:起源》等持续霸榜。


这种地位远超一般平台企业,更像“数字电网”——一个无处不在、难以退出的底层系统。但腾讯仍是一个逐利的私人企业,其系统性影响,已经超出市场范畴,直指社会治理和权力结构的核心。


从商业公司到“数字治理合伙人”

腾讯早已不是单纯的商业公司。它正日益成为中国政府“数字治理”的重要技术合伙人。

首先,从法律制度上,微信受实名制严格管控。早在2014年,中国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规定》,要求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公众号也须备案,未经批准不得发布新闻类信息。这意味着,微信用户的身份、设备、通讯、支付行为全程可被溯源、记录,形成了闭环式的数据画像。

其次,腾讯深度参与各级政府项目。山东、广东等多地政府与腾讯签署“数字政府”合作协议,建设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城市大脑。腾讯提供底层AI与云服务,负责对城市交通、安防、政务办理、能源数据等的接入与处理。腾讯主导开发的“天幕”“天眼”平台,甚至直接服务于公安与城市治理系统,承担着技术上“社会感知”和风险预警的职能。

自由之家指出,腾讯已经是一个“听命于政府”的科技巨头,其角色不再中立,而是主动参与言论审查与社会控制。


腾讯的监控能力:不仅存在,而且常态化

✅ 技术能力:不仅能监控,而且在持续抓取训练数据

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2020年发布的报告《WeChat, They Watch》,微信确实监控用户内容用于训练审查系统,并且这种监控不仅限于中国境内账户

研究发现:

  • 即使是国际微信用户之间的聊天(如加拿大用户给美国用户发图片),其中的图片与文件也会被微信服务器抓取,进行哈希分析并存入数据库;
  • 这些数据随后被用于构建敏感内容识别模型,用以监控中国大陆用户;
  • 仅2020年3月18日这一天,系统就识别并分析了超过36亿条中文消息和近6000万条英文内容,其中关键词如“习近平”、“中共”、“1989”等一旦出现,即可能被系统截获;
  • 这一切都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微信没有任何公开政策提及这类“跨境数据抓取行为”。

此外,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通过实测证实:即便是非中国地区注册的微信账号,只要发送敏感图片,其哈希值也会被系统记录,日后中国用户再发同一图片即被封锁

而VPN厂商 NordVPN 的官方建议则更为直白:“若要避免微信监控,唯一的方法是不使用微信”,甚至建议用户用独立的加密通信工具进行敏感对话。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与机构的研究和测试,已经形成了一条明确的证据链:微信确实具备并执行了系统性信息监控,并利用这些信息为国内审查系统提供“训练数据”。


⚠️ 警示:别再在微信聊敏感话题了

在当下的数字环境中,尤其是微信这类“强绑定实名”的平台上,用户不再拥有真正的私人空间。你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地理位置、文件传输,甚至是语音对话,都可能成为被收集、分析甚至用于执法的证据。

因此,强烈建议不要在微信、QQ等国内社交工具中讨论任何私密、敏感或具有政治性的内容
如果你必须沟通,以下是相对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 🟢 Signal:开源、端到端加密,无日志存储,被广泛信任;
  • 🔒 Session:无需手机号注册,基于分布式网络通信;
  • 🌪️ White Noise / 白噪音:基于去中心化协议,主打强匿名性通信零元数据泄露,支持端到端加密,适合注重隐私保护的用户。
  • 🚀 Telegram:虽然服务器架设争议较多,但“秘密聊天”功能支持端到端加密;
  • 👥 最稳妥的方式:面对面沟通,或使用自部署的加密邮件/私有信箱系统

不要再天真地以为“我只是和朋友说几句”,因为现在,你的朋友是你的平台,你的平台是数据源,数据源通往权力中心


做空腾讯:结构性反思

“做空腾讯”并非判断它业绩差、财报造假,而是从结构性角度评估其系统性风险。作为投资者,若忽视以下几点,将极易遭受非市场性的冲击:

  1. 监管不可预测性:政策风向直接影响腾讯估值,如游戏版号冻结、未成年人限玩、反垄断整顿等皆导致腾讯股价剧烈波动;
  2. 创新疲软与路径依赖:除了既有爆款,腾讯在新产品和全球化竞争中乏力。例如字节跳动旗下游戏用户远超腾讯 AOV;
  3. 灰色身份模糊市场逻辑:腾讯既需对政府尽忠,又要为股东盈利,长期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其商业抉择已不能用常规商业框架理解。

一个不再受制衡的庞然巨物

我们可以批评 Meta 滥用数据,但它仍受美国国会与独立媒体监管。而腾讯,几乎没有任何制衡机制:

  • 无法退出:微信已成为工作、生活、支付和身份验证的“准身份证”,绝大多数用户无法替代;
  • 无法监督:没有独立媒体调查腾讯,无民间组织可以挑战其数据权力;
  • 无从抗拒:一旦触及敏感词汇,不论你身处国内还是海外,系统都能捕捉并记录你的一言一行。

正如自由之家警告的那样:现在是国际社会认真对待腾讯对人权和数据自由的威胁的时候了。


一个系统级公司不该拥有无限权力

腾讯改变了中国,也塑造了一个“用户-平台-国家”之间边界模糊的新结构。在这里,平台成了政权的延伸,系统控制了用户,资本绑定了监管。

所以,“做空腾讯”,并不是单纯出于金融动机,而是一种结构性批判:
当一个公司,变成了国家控制社会的技术武器时,它已不再只是一个商业标的。它,是一个风险源。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