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做空腾讯?
腾讯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更成为一种“系统级”基础设施。微信用户规模庞大:截至2025年6月,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超过14.02亿。它既是聊天工具,也是支付手段、新闻阅读与政务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微信上收发消息、转账支付、挂号看病、办理政务等,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它。
腾讯系金融生态同样庞大:腾讯控股的微众银行、理财通、微信支付等服务影响数亿用户。截至2024年底,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已达4.24亿,年增长约2500万;腾讯控股净资产总额约11,229亿元(2025年3月)。
娱乐领域仍是腾讯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腾讯网络游戏业务总收入达1,977亿元人民币(约合270亿美元),其中移动游戏占主力,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地下城与勇士:起源》等持续霸榜。
这种地位远超一般平台企业,更像“数字电网”——一个无处不在、难以退出的底层系统。但腾讯仍是一个逐利的私人企业,其系统性影响,已经超出市场范畴,直指社会治理和权力结构的核心。
从商业公司到“数字治理合伙人”
腾讯早已不是单纯的商业公司。它正日益成为中国政府“数字治理”的重要技术合伙人。
首先,从法律制度上,微信受实名制严格管控。早在2014年,中国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规定》,要求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公众号也须备案,未经批准不得发布新闻类信息。这意味着,微信用户的身份、设备、通讯、支付行为全程可被溯源、记录,形成了闭环式的数据画像。
其次,腾讯深度参与各级政府项目。山东、广东等多地政府与腾讯签署“数字政府”合作协议,建设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城市大脑。腾讯提供底层AI与云服务,负责对城市交通、安防、政务办理、能源数据等的接入与处理。腾讯主导开发的“天幕”“天眼”平台,甚至直接服务于公安与城市治理系统,承担着技术上“社会感知”和风险预警的职能。
自由之家指出,腾讯已经是一个“听命于政府”的科技巨头,其角色不再中立,而是主动参与言论审查与社会控制。
腾讯的监控能力:不仅存在,而且常态化
✅ 技术能力:不仅能监控,而且在持续抓取训练数据
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2020年发布的报告《WeChat, They Watch》,微信确实监控用户内容用于训练审查系统,并且这种监控不仅限于中国境内账户。
研究发现:
- 即使是国际微信用户之间的聊天(如加拿大用户给美国用户发图片),其中的图片与文件也会被微信服务器抓取,进行哈希分析并存入数据库;
- 这些数据随后被用于构建敏感内容识别模型,用以监控中国大陆用户;
- 仅2020年3月18日这一天,系统就识别并分析了超过36亿条中文消息和近6000万条英文内容,其中关键词如“习近平”、“中共”、“1989”等一旦出现,即可能被系统截获;
- 这一切都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微信没有任何公开政策提及这类“跨境数据抓取行为”。
此外,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通过实测证实:即便是非中国地区注册的微信账号,只要发送敏感图片,其哈希值也会被系统记录,日后中国用户再发同一图片即被封锁。
而VPN厂商 NordVPN 的官方建议则更为直白:“若要避免微信监控,唯一的方法是不使用微信”,甚至建议用户用独立的加密通信工具进行敏感对话。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与机构的研究和测试,已经形成了一条明确的证据链:微信确实具备并执行了系统性信息监控,并利用这些信息为国内审查系统提供“训练数据”。
⚠️ 警示:别再在微信聊敏感话题了
在当下的数字环境中,尤其是微信这类“强绑定实名”的平台上,用户不再拥有真正的私人空间。你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地理位置、文件传输,甚至是语音对话,都可能成为被收集、分析甚至用于执法的证据。
因此,强烈建议不要在微信、QQ等国内社交工具中讨论任何私密、敏感或具有政治性的内容。
如果你必须沟通,以下是相对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 🟢 Signal:开源、端到端加密,无日志存储,被广泛信任;
- 🔒 Session:无需手机号注册,基于分布式网络通信;
- 🌪️ White Noise / 白噪音:基于去中心化协议,主打强匿名性通信和零元数据泄露,支持端到端加密,适合注重隐私保护的用户。
- 🚀 Telegram:虽然服务器架设争议较多,但“秘密聊天”功能支持端到端加密;
- 👥 最稳妥的方式:面对面沟通,或使用自部署的加密邮件/私有信箱系统。
不要再天真地以为“我只是和朋友说几句”,因为现在,你的朋友是你的平台,你的平台是数据源,数据源通往权力中心。
做空腾讯:结构性反思
“做空腾讯”并非判断它业绩差、财报造假,而是从结构性角度评估其系统性风险。作为投资者,若忽视以下几点,将极易遭受非市场性的冲击:
- 监管不可预测性:政策风向直接影响腾讯估值,如游戏版号冻结、未成年人限玩、反垄断整顿等皆导致腾讯股价剧烈波动;
- 创新疲软与路径依赖:除了既有爆款,腾讯在新产品和全球化竞争中乏力。例如字节跳动旗下游戏用户远超腾讯 AOV;
- 灰色身份模糊市场逻辑:腾讯既需对政府尽忠,又要为股东盈利,长期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其商业抉择已不能用常规商业框架理解。
一个不再受制衡的庞然巨物
我们可以批评 Meta 滥用数据,但它仍受美国国会与独立媒体监管。而腾讯,几乎没有任何制衡机制:
- 无法退出:微信已成为工作、生活、支付和身份验证的“准身份证”,绝大多数用户无法替代;
- 无法监督:没有独立媒体调查腾讯,无民间组织可以挑战其数据权力;
- 无从抗拒:一旦触及敏感词汇,不论你身处国内还是海外,系统都能捕捉并记录你的一言一行。
正如自由之家警告的那样:现在是国际社会认真对待腾讯对人权和数据自由的威胁的时候了。
一个系统级公司不该拥有无限权力
腾讯改变了中国,也塑造了一个“用户-平台-国家”之间边界模糊的新结构。在这里,平台成了政权的延伸,系统控制了用户,资本绑定了监管。
所以,“做空腾讯”,并不是单纯出于金融动机,而是一种结构性批判:
当一个公司,变成了国家控制社会的技术武器时,它已不再只是一个商业标的。它,是一个风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