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我见过高矮胖瘦、气质各异的女性——有的如雪莲般纯净,有的如泥土般世俗。我忍不住在心里给每个人打分、贴标签。
我困惑了。她们不再是我臆想中需要被供奉的圣像,而是一个个有着复杂面孔的真实个体。
三、爱如流水
慢慢地,我明白了一件事:爱本身既纯粹又不纯粹,它不是美的,也不是丑的。爱就像水——无色无味,却能呈现容器的形状;看似柔软,却能滴水穿石。
古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智慧不在于贬低,而在于揭示一种相处的艺术:距离太近会被忽视,太远会被遗忘。那种欲拒还迎、恰到好处的分寸,正是爱的真实面目——永远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摇摆。
女性从某些角度来说更柔软,也因此更锋利。她们的恨可能更深,爱也更炙热。她们需要呵护,但这不意味着她们脆弱——无论严寒还是温室,她们都能生存,也必须生存。她们需要爱,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一样。
四、醒来
那些曾经让我羞耻的"脏东西",其实没那么脏。那些美好的臆想,本就是脱离真实世界的幻象。当我把女性从神坛上请下来,把她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什么是爱。
爱不脏。
爱很美好。
爱就是爱。
即使在不被爱的折磨中,即使为了某些不值得的东西去爱,你终会度过。因为爱本身,就是我们作为人最珍贵的能力。
它不需要被神圣化,也不应该被污名化。它就在那里,像水一样流淌,浸润着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