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用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快到来?——对未来 AI 发展的理性思考

为什么“通用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快到来?——对未来 AI 发展的理性思考
Photo by Igor Omilaev / Unsplash

人工智能(AI)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不少人认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就在不远的将来,甚至预言许多白领工作即将被自动化取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基于最新观察和思考,理性分析当前 AI 的瓶颈与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带你理解为何 AGI 短期内尚不可期,以及未来几年 AI 发展的时间表和路径。

持续学习:AI 面临的最大瓶颈

现有的 LLM 虽然能够生成高质量文本,看似“无所不能”,但它们和人类智能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少持续在线学习的能力。人类学习是一个动态、反馈驱动的过程:我们边做边调整、总结经验、优化策略。而现阶段的 AI 模型则多是一次性“批处理”,缺乏记忆和反馈循环。

举个例子:如果想学会吹萨克斯风,人类会通过不断练习,听自己演奏的效果,逐步纠正错误。AI 却只能“单次输出”,没有办法通过长时间积累来提升技能。虽然有一些强化学习(RL)方法可以实现有限的反馈优化,但远不及人类的灵活和高效。

因此,即使现有技术看起来“很神奇”,AI 要真正做到像人类那样,持续改进自己,实现复杂工作的自动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白领自动化还有多远?

不少观点预测,五年内大量白领岗位将被 AI 取代。作者对此持谨慎态度,估计目前技术若不突破持续学习难题,实际替代率可能低于 25%。因为长周期、复杂交互的工作要求 AI 不仅懂得单次输出,更要“懂得学习”。

AI Agent 电脑操作能力的挑战

另一热门话题是“AI Agent”——能够自主操作电脑,完成税务申报、邮件处理、客户沟通等任务。虽然一些业界专家乐观预测 2026 年底前能实现此类可靠代理,但现实面临诸多挑战:

  • 长时任务中的错误累积与纠正难题
  • 多模态输入(文本、图片、视频)处理需求
  • 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规模限制
  • 强化学习环境设计与调试时间长

这些问题表明,真正能大规模落地、可靠完成端到端任务的 AI agent 仍需时间打磨。

推理能力的进步令人期待

值得肯定的是,最新一代模型在逻辑推理、自我纠错上已有突破。比如新版 Gemini、Claude Code 能展现“思考链”,像婴儿一样逐步尝试解决复杂任务,这给我们带来对未来 AI 更大想象空间。

时间线预测:渐进式的智能进化

  • 2028 年:AI 有望成为小企业税务高手,自动收集票据、沟通确认、完成申报。
  • 2032 年:AI 可实现岗位内持续学习,像人类员工那样,随着时间积累经验和技能。

虽然持续学习仍是难点,但一旦突破,AI 将迎来质的飞跃,甚至可能引发“智能爆炸”。

理性期待,做好准备

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可预测,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理性看待现阶段技术的局限,聚焦持续学习和多模态融合的核心难题。未来十年,AI 将在许多垂直领域取得实质进步,但真正具备人类般智能的 AGI,仍需更多算法创新和系统设计突破。

作为设计师、开发者或普通用户,理解 AI 的真实现状和发展路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浪潮,也为未来可能的变革做好准备。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