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ss inside

这些年社会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而那些心软、容易感同身受的人,反而成了最容易被消费的对象。在这种持续的精神高压下,人们要么选择彻底躺平,要么把内心的焦虑发泄到别人身上。一股极具破坏性的情绪正在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爆发。

The Mess inside
Photo by Bekky Bekks / Unsplash

朋友跟我说,她最近什么都不想看。微博不敢刷,新闻不敢点,连朋友圈都设成了三天可见。

"感觉整个世界都疯了,"她说,"我也快疯了。"

我懂她的意思。

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现在大家都很愤怒。

以前看到不同观点,还能坐下来聊两句。现在一句话不对就开始人身攻击。以前遇到问题,想的是怎么解决。现在第一反应是找个人来骂。

我一个朋友,以前从不在网上说话的人,现在也会在社交应用里转发一些带着怨气的文章。

这种愤怒像传染病一样蔓延。你本来心情挺好的,刷几条微博就莫名其妙地愤怒起来。然后你也开始转发,开始评论,把这种愤怒传给别人。

所有人都在生气,但没人记得最初是为了什么生气。

最可怜的是那些心软的人。

我有个同事,看到流浪猫会哭,听到不公平的事会失眠。她每天被各种"震惊!你不转发就是冷血"的内容轰炸,情绪像坐过山车。

昨天她跟我说:"我觉得自己要抑郁了,但又不敢不关心这些事。好像不关心就是坏人。"

这话让我特别难受。什么时候善良变成了负担?什么时候关心变成了痛苦?

我想起小时候,大人教我们要有同情心,要关心别人。但他们没告诉我们,有一天这种天性会被人利用,会成为消费我们的工具。

现在的很多内容就是专门来"戳心"的。一个悲惨的故事,一张让人心疼的照片,总能轻易地调动我们的情感。我们被这些内容牵着鼻子走,一会儿愤怒,一会儿难过,心情像被人操控的提线木偶。

最要命的是,等你被这些情绪消耗完了,却发现什么都没改变。该发生的还在发生,该痛苦的还在痛苦。你的善良只是被当成了流量。

面对这种状况,大家的反应也差不多,就两种,都挺病态的。

第一种是彻底麻木。 "反正我也改变不了什么,那就不看不听不想了。"把所有新闻app删掉,屏蔽一切可能让人不快的信息,活在自己的小泡泡里。

这样确实能避免痛苦,但也失去了感受的能力。就像给自己打了麻药,不疼了,但也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了。

第二种是到处找架吵。 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找个小目标发泄。网上骂陌生人,家里吼家人,把心里的火气撒在最安全的地方。

这样虽然能暂时释放压力,但只是把痛苦传递给了别人。整个社会的戾气变得更重,每个人都成了加害者和受害者。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两个阶段。先是什么都不想看,后来又忍不住要参与每一场骂战。现在想想,其实都是在逃避,都没什么用。

最近我在想,有没有第三种可能?

想了很久,好像也没有。

当整个环境都病了的时候,个人能做什么呢?保持理智?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理智的人看起来更像异类。关注正面信息?那些温和理性的声音早就被愤怒的叫嚣淹没了。

我试过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但发现大家要么已经麻木了,要么还在愤怒中。真正想要冷静讨论问题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

我也试过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帮助身边的人,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但这些努力在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前,就像往大海里扔石子,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所以现在我觉得,可能就是这样了。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我们也就是这样。愤怒的人继续愤怒,麻木的人继续麻木,敏感的人继续受伤,恶意的人继续伤害别人。

我们都是这个病态系统里的一部分,没人能独善其身,也没人能真正改变什么。

那些说要"保持清醒"、"理性抵抗"的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面前都是空话。清醒的人注定痛苦,因为他们看得太清楚。理性的人注定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不需要理性。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成为加害别人的人。不转发那些煽动情绪的内容,不参与那些无意义的争吵,不把自己的痛苦倾泻给无辜的人。

但这也改变不了什么。这个世界还是会继续烂下去,我们还是会继续在这种烂里面生活。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