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关注朋友圈了
这是一篇关于为什么逐渐远离朋友圈的个人反思:从寻求外界认同到专注内心对话,从相信个人声音能改变世界到接受现实的复杂性。

昨天整理手机相册时,意外翻到了几年前发的朋友圈截图。那时的我,几乎每天都要分享点什么——新发现的好歌、随手拍的照片、深夜的感悟。尤其是喝酒之后,总有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会写诗,会发一些情绪化的文字。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昨晚是否发了什么不合适的内容,然后匆忙删掉或设为仅自己可见。
现在想起来,那种状态挺奇怪的。
2024年,我只发过一条朋友圈。今年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寥寥几条,几乎都是分享音乐。
仔细想想,我好像没那么多想在朋友圈分享的欲望了。以前发朋友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认同感——希望别人看到我发现了一首好歌,觉得我有品味;希望别人读到我的感悟,觉得我有深度;希望通过分享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我过着一种值得被关注的生活。那种迫切想要让别人知道我在听什么、在想什么的冲动,本质上是在寻求外界的确认。
但现在这种需求渐渐消失了。我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点赞来确认自己听的歌有价值,也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意义。我仿佛不再那么关心别人的看法,也不希望让别人过多地关注我。这种变化很微妙,就像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样自然。
说到底,现在回头看,除了银行的短信和电话,我确实没什么社交,没什么朋友。这听起来很悲凉,但却是实情。这些年过得不算好,经济不景气,收入受到影响。和朋友的相处,大多在借钱还钱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很多朋友。有很多话想表达,却无人可说。加上大环境下大家都在自我管控,网上不敢说,私下也很少有聚会的机会,因为聚会就意味着额外的开支。现在的中年人,可能都是这样吧,在沉默中各自承受着生活的重量。
2023年,我还有表达欲,写过几段话。比如这首关于梁左的:
你很难说对谁很熟悉
因为你不是他
你知道的只是他的一部分
来依此来评价他
诋毁他
喜欢他
这对他来说是片面的
但是对你来说
这已足够
因为别人对你来说只是别人
不用也无需计较太多
我们都是用这些破碎的信息
组成我们完整的观感
还有关于梦境的:
一口气
一张皮
一声叹息
望无际
一根骨
站不立
卧马闻息
香灭时
挺背独立
仅此而已
那时候我还会为脱口秀演员卡姆被封杀而愤慨,写下:"幽默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类型的幽默有不同的反应。如果不允许犯错,那就没有尝试的勇气,好不容易起来的脱口秀线下市场,谁敢拿饭碗开玩笑?"
也会为铁链女事件发声:"杞县,又是河南!警匪一家,沆瀣一气,为虎作伥这事不奇怪!如果抖音控诉都可以被判为寻衅滋事,动用刑事拘留,随意践踏法律,那正义何在?对,正义不在。"
会为徐立志这样的诗人感怀:
徐立志是一个诗人
他矫揉造作
又细腻无比
生活的苦难在他身上像是放大了无数倍
每个人都有自己面临的问题
他的问题在你看来不是问题
但他的问题对他来说是天大的问题
什么是问题
什么又不是问题
新的一天
对你来说就是日期的不同
对他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
还写过关于摇滚的感悟:
摇滚是一种情绪
在激昂时热情
在无助时消沉
在最顶端共振
在最低端沉寂
一首只有一段儿的歌儿
是网易云的福利
有机会体验那一部分的快乐
都值得感恩
那时候我会为这些发声,是因为我觉得能改变现状,能影响到周围的人,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证明我在关注,我在乎这个世界。但现在好像更觉得没有必要了,因为世界不会改变,说了也是白说。还有很多的铁链女在某个不知名的灰暗房间,天津夜市暴力事件带来的也只是风头汹涌时候的一个地方打黑扫黄,转眼后一切继续。
现在这些表达欲都渐渐淡了,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觉得没必要再通过朋友圈这种方式来表达了。我可能需要的是和自己交流,而不是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更不是期待通过自己的声音去改变什么。
最近我通过博客来表达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树洞,可以让我没有顾虑地倾倒内心的想法。我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只对自己讲,这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通过写作,或者叫记录,我把原本模糊的想法在变成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清晰了一些。然后我把博客的文字通过小宇宙变成语音版本,在听的过程中,会发现我写的时候没注意到的细节,再次观察很有意思。写作的过程和回看回听,都是让思绪变清晰的过程。
这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比在朋友圈里等待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要真实得多。现在我甚至连在微信上进行私密信息的沟通都有一种不安全感。隐私泄露、信息监控,这些看不见的威胁让人时时保持警觉。社交平台不再是纯粹的交流空间,而成了一个需要小心翼翼的场域。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远离朋友圈的原因吧。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了分享的欲望,也不仅仅是因为不再需要外界的认同,更多的是因为,在这个复杂的时代里,沉默反而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朋友圈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社交,而是找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自在的自我。
在喧嚣中找到自己的宁静,或许这就是中年人应有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