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探索:从震动到共鸣

从空气震动到数字音乐 声音和颜色一样,我们天天接触又知之甚少,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

声音的探索:从震动到共鸣
Photo by Nuno Alberto / Unsplash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蚊子飞过耳边时那么讨厌,而大提琴的声音却能让人落泪?为什么同样是声音,有些让人舒服,有些让人烦躁?

其实,声音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昨天晚上我在客厅,听到女儿在房间弹吉他。那个音符在空气中飘荡,传到我耳朵里,变成了美妙的旋律。但你知道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声音其实就是空气的震动。吉他弦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分子,这些分子又推动旁边的分子,就像石头扔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地传播出去。当这些"空气波纹"传到你耳朵里,鼓膜开始振动,大脑就告诉你"有声音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声音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是空气分子在那里"传话"。没有空气就没有声音,所以太空中真的是无声的世界。

那为什么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呢?关键在于震动的方式不同。

你拿个尺子,用力按住一头,另一头伸出桌边,然后弹一下。尺子振动得快,声音就尖锐;振动得慢,声音就低沉。这就是"频率"的概念。

我们说一个音的频率是440赫兹,意思是空气每秒钟震动440次。这个频率对应的就是音乐里的"标准A",钢琴上那个A键的音高。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概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20赫兹以下叫"次声波",你听不见但能感觉到,比如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就可能是感受到了次声波。20000赫兹以上叫"超声波",蝙蝠和海豚就用这个来导航。

但光有频率还不够,还得有"响度"。同样是440赫兹的A音,钢琴轻弹和用力敲击,听起来完全不一样。这就涉及到振动的"幅度"。

想象一下荡秋千,荡得高就是大幅度,荡得低就是小幅度。声音也一样,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就轻。

我们用"分贝"来衡量响度。0分贝是人耳刚能听到的最小声音,正常对话大概60分贝,演唱会现场能到120分贝。超过130分贝就开始伤害听力了。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分贝不是线性增长的。60分贝的声音比30分贝的声音,不是响了一倍,而是响了1000倍!这是因为分贝用的是对数刻度。就像地震的里氏震级一样,数字差一点,实际威力差很多。

现在我们聊聊音质。为什么小提琴和萨克斯演奏同一个音,听起来却完全不同?

答案是"泛音"。当你弹一根吉他弦时,它不仅以基本频率振动,还会同时以2倍、3倍、4倍等频率振动。这些额外的频率叫泛音,它们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小提琴的泛音成分和萨克斯的不一样,所以即使演奏同一个音符,听起来也不同。这就像同样的基础食材,不同的调料搭配,做出来的菜味道完全不一样。

人声也是这样。为什么你能通过电话认出朋友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声带、口腔、鼻腔构造不同,产生的泛音成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声纹"。

说到这里,我想起录音技术。以前的留声机是怎么工作的呢?

声音推动一个振膜,振膜连着一根针,针在转动的蜡盘上刻出波浪形的凹槽。播放时反过来,针跟着凹槽震动,带动振膜,重新产生声音。这就是最早的"模拟录音"。

模拟录音就像画画一样,声音的波形直接对应录音介质上的物理形状。声音高低起伏,唱片凹槽也高低起伏。

但现在我们用的都是"数字录音"。这就像把连续的画面变成了像素点。

计算机不懂什么是声音,它只懂数字。所以我们要把连续的声音波形,变成一串数字。这个过程叫"采样"。

想象你在画一条曲线,但只能用直线段来画。线段越多,画出来的曲线越接近原始形状。数字录音也是这样,每秒钟测量声音的强度很多次,记录成数字,然后用这些数字重建声音。

CD音质是每秒采样44100次,每个样本用16位数字记录。为什么是44100?因为人耳最高能听到20000赫兹,根据奈奎斯特定理,采样频率至少要是最高频率的2倍,所以44100已经绰绰有余了。

现在流行"高解析度音频",采样频率能到96000甚至192000,样本精度也从16位升级到24位或32位。这就像从720p升级到4K一样,细节更丰富。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文件太大了。一首4分钟的CD音质歌曲,原始数据有40多MB。所以我们需要"压缩"。

MP3就是一种压缩格式。它利用人耳的特性,把你听不到或不太注意的声音成分删掉,把文件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就像拍照时选择JPEG格式一样,文件小了,但质量也降低了。

现在我们有了无损压缩,比如FLAC,能把文件压缩到一半大小,但不损失任何质量。就像ZIP压缩一样,解压后完全一样。

说到压缩,就不得不提"动态范围"。这个概念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理解。

动态范围就是最响和最轻之间的差距。古典音乐的动态范围很大,从钢琴的pianissimo(极弱)到全体乐器的fortissimo(极强),差距可能有60分贝以上。

但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为了在各种设备上都听起来够响,会压缩动态范围。这叫"响度战争"。结果就是音乐听起来很吵,但没有层次感。就像把一张对比度很高的照片,硬生生地压成灰蒙蒙的样子。

现在Spotify等平台开始用"响度标准化"技术,让不同歌曲的音量保持一致,这样音乐制作人就不需要过度压缩了。

我们再聊聊空间感。为什么立体声比单声道好听?为什么现在有5.1、7.1环绕声?

这要从我们怎么定位声音说起。你闭上眼睛,朋友在房间里说话,你能判断他在哪个方向。这是怎么做到的?

主要靠两个耳朵的"时间差"和"音量差"。声音从左边传来,会先到达左耳,然后到达右耳,时间差只有几毫秒,但大脑能察觉。同时,左耳听到的音量会比右耳大一点。

立体声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左右两个音箱播放略有不同的内容,营造出声音来自不同方向的感觉。

5.1环绕声更进一步,用6个音箱包围你,让你感觉置身其中。看电影时,后面的音箱传来脚步声,你会不自觉地回头看。

现在最新的技术是"空间音频"。它不仅考虑声音来自哪个方向,还考虑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甚至你头部的转动。戴上支持空间音频的耳机,你转头时,音乐的空间感也会跟着变化,就像声源真的在空间中一样。

说到耳机,我们聊聊它的工作原理。

耳机本质上是个小喇叭。喇叭的核心是一个线圈和磁铁。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变成电磁铁,和固定磁铁相互作用,推动振膜前后震动,产生声音。

电流的方向和强弱变化,决定了振膜震动的方向和幅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这就像用电来控制一个看不见的小锤子,在你耳边敲击空气。

不同类型的耳机,振膜材料和结构不同,声音特点也不同。动圈耳机结实耐用,声音厚实;静电耳机精细敏感,声音通透;平板耳机介于两者之间。

现在还有主动降噪耳机。它的原理很巧妙:用麦克风收集外界噪音,然后产生一个"反相"的声波来抵消噪音。就像两个人说话,一个说"上",另一个同时说"下",结果就是静音。

但主动降噪只对低频噪音有效,比如飞机引擎声、空调声。对于突发的高频噪音,比如说话声、敲击声,效果有限。

我们再说说音乐制作中的一些概念。

"混音"是什么?就是把多个音轨合并成最终的立体声。一首现代流行歌曲可能有几十个音轨:主唱、和声、吉他、贝斯、鼓、键盘等等。混音师要调整每个音轨的音量、左右定位、频率特性,让它们融合成和谐的整体。

"EQ"就是均衡器,用来调整不同频率的音量。就像调音台上的推子一样,低频推子控制低音,高频推子控制高音。通过EQ,可以让人声更清晰,让鼓声更有力,让吉他更突出。

"混响"是模拟不同空间的声学特性。在教堂里说话和在卧室里说话,听起来是不一样的。混响器能模拟各种空间,让录音室里录的干声,听起来像在音乐厅里演奏一样。

"压缩器"用来控制动态范围。它能自动降低过响的部分,提升过轻的部分,让整体音量更均匀。但过度使用会让声音听起来很平,失去自然的起伏。

现在我们聊聊一些有趣的声学现象。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某些房间里说话有回音,而在另一些房间里没有?这就是"房间声学"的问题。

声音碰到墙壁会反射,如果房间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声波会在墙壁之间来回反弹,形成"驻波"。某些频率的声音会被加强,某些会被削弱,导致声音不均匀。

专业录音棚的墙壁都设计成不规则形状,或者贴上吸音材料,就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还有个现象叫"多普勒效应"。救护车开过来时,警报声音调变高;开远时,音调变低。这是因为声源移动时,声波被"压缩"或"拉伸"了。

这个效应不仅解释了救护车的声音变化,还被用来测量星系的运动速度,甚至是雷达测速的原理。

最后说说未来的声音技术。

现在AI开始介入音频领域。AI能够模拟任何人的声音,只需要几分钟的录音样本。AI还能自动分离音乐中的不同乐器,把一首完整的歌曲拆解成各个音轨。

还有"神经音频编解码器",能用极小的码率传输高质量音频。未来可能只需要现在十分之一的带宽,就能传输CD音质的音乐。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也在改变我们对声音的认知。在VR中,你不仅能看到虚拟世界,还能听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声音,让沉浸感更强。

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声音的本质没有改变——它仍然是空气的震动,仍然需要我们的耳朵去感受,需要我们的大脑去理解。

有时候我觉得,声音比颜色更神奇。颜色你能看到,至少有个具体的形象。但声音呢?它只存在于时间中,转瞬即逝,却能触动我们最深层的情感。

一段旋律能让你想起初恋,一个声音能让你想起家乡。这些记忆不是存储在视觉中,而是存储在听觉中。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被称为"时间的艺术"。

下次你听音乐的时候,也许会想起今天聊的这些内容。那时候,你听到的不仅仅是美妙的旋律,还有背后那些有趣的科学原理。从空气震动到数字信号,从耳膜振动到大脑解读,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声音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深刻。

Read more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疯狂过了? 不是那种计划好的、安全的、社会认可的小冒险,而是那种让你心跳加速、让你忘记时间、让你感觉自己真正活着的疯狂。 我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笼子里。每天早上七点的闹钟,固定的通勤路线,办公室里的fluorescent灯光,晚上回家刷手机到深夜。我们称之为"生活",但其实这只是存在。 真正的生活需要想象力的参与。需要你突然决定学一门新语言,仅仅因为你喜欢它的声音。需要你在雨夜里走出门,不带伞,就为了感受雨滴打在皮肤上的感觉。需要你给陌生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觉得他们的笑容很美。 我们被教育要"现实一点",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而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了最安全、最无聊的那一个。现实是我们拥有创造的能力,却选择了复制。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今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会做什么?如果你知道明天醒来会失去所有记忆,今晚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回忆?如果你可以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不要告诉我你没有时间。时间不是用来拥有的,时间是用来燃烧的。不要告诉我你没有钱。创造力不需要资本,它只需要勇气。不要告诉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的想法不是你的监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