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趋势不等于必然,但学习的方式确实变了


一、当“问AI”成为默认动作

曾几何时,学习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拜入门下、进入学堂、跟着教材、听从老师布置……我们通过揣摩权威的意图,掌握“正确”的知识路径。

但现在,“万事问AI”成了新的集体潜意识:做不出方案?问AI;想换职业?问AI;不确定价值观?问AI……仿佛AI成了一个不睡觉、永不厌烦的老师。

它确实高效、懂得多、善于总结,但也带来了一个转折点:当AI成为默认学习入口,学习本身也在悄然改变。


二、过去的学习:揣摩权威与等待授课

传统的学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师徒体制,核心逻辑是:先理解老师的意图,再试图模仿或回应。哪怕有自主性,也多半局限在“围绕课程”的边界中。

我们习惯了:

  • 等待老师讲完再提问;
  • 按照进度表走,不提前也不能越界;
  • 掌握标准答案,而非提出新问题;
  • 考试决定评价,而非实践证明能力。

这在工业化时代或许合理,但在一个信息无限、工具开放的时代,正在被重构。


三、AI时代:学习的四种新可能

1. 从“揣摩权威”到“即时对话”

以前,理解老师的“意图”是学习关键;现在,AI鼓励你直接提问,不需等待。

这是一种去权威中心化的学习方式:你不再依赖某位特定老师,而是与知识系统展开实时对话——你问,它答;你质疑,它重答;你深入,它生成延伸。

学习者的主动性提升了,但同时也需要更强的判断力:什么值得问?什么不该信?

2. 从“标准课程”到“生成式路径”

过去的教育是标准化、模块化的:一章一节,统一教材,一致节奏。

AI学习则是高度个性化与生成式的:你今天问的是市场营销,明天转向哲学,它都能迅速适应,并根据你的历史提问和风格定制回答。

它允许你跳脱线性结构,自由组合学习路径,但也可能导致知识断裂、系统性缺失,需要你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等待别人喂养

3. 从“先学后用”到“边做边问”

AI的强项在于即时反馈和操作性强,这使得“边学边用”成为主流。

你在写报告时学数据分析;在画图时查构图原理;在做提案时临时学写商业计划书。学习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动机和需求高度同步

这激发了效率,却也可能让人只学“刚好够用”的碎片知识,失去更深层的底层积累。

4. 从“线性培养”到“网络式成长”

AI学习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开放式的网络空间:你一边与AI互动,一边链接到论文、视频、论坛、实践社群。

学习变得去中心化、去时间化,你可以早上看MIT公开课,下午问AI总结,晚上跟同行在线共创。成长的路径不再是独木桥,而是开放丛林


四、AI不是敌人,但趋势不是命运

“用AI学习”是一种趋势,但它不意味着你只能这样学习。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话术:“不用AI你就落伍了。”
这是典型的 Inevitabilism(不可避免主义) ——试图用趋势包装必然性,消解反思和选择。

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

  • 哪些问题自己思考;
  • 哪些内容人际学习;
  • 哪些技能用AI辅助;
  • 哪些领域回归慢工细活。

未来的学习,不是全交给AI,也不是回到旧时代,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与结构


五、重新定义“学习”:融合AI,但不被吞没

以下是一些值得探索的新方式:

  • 对话式学习:与AI互动,不是为了复制答案,而是触发自我反思与进一步提问。
  • 组合式学习路径:用AI规划大纲,用人类导师指导关键难点,用社群交流打磨输出。
  • 主动设计你的输入方式:搭建信息源池,不只用AI,也包括书籍、博客、播客、访谈。
  • 培养元认知能力:不断觉察:我为什么问?问得对吗?是否太依赖工具而放弃思考?

六、技术塑造方式,选择决定命运

AI不会消灭学习,它只是在塑造学习的“方式”。真正的危险不是工具太强,而是我们自动交出了选择权。

“趋势让我们看清可能性,选择让我们决定未来。”

你可以问AI,也可以问人;你可以边做边学,也可以慢慢读书;你可以选择新式学习路径,也可以坚持旧有节奏。

你不需要“反AI”,你只需要不被趋势吞没,保留选择的能力

下次当你准备“问AI”的时候,不妨多问一句:

“我是否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学会这个?”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