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趋势不等于必然,但学习的方式确实变了


一、当“问AI”成为默认动作

曾几何时,学习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拜入门下、进入学堂、跟着教材、听从老师布置……我们通过揣摩权威的意图,掌握“正确”的知识路径。

但现在,“万事问AI”成了新的集体潜意识:做不出方案?问AI;想换职业?问AI;不确定价值观?问AI……仿佛AI成了一个不睡觉、永不厌烦的老师。

它确实高效、懂得多、善于总结,但也带来了一个转折点:当AI成为默认学习入口,学习本身也在悄然改变。


二、过去的学习:揣摩权威与等待授课

传统的学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师徒体制,核心逻辑是:先理解老师的意图,再试图模仿或回应。哪怕有自主性,也多半局限在“围绕课程”的边界中。

我们习惯了:

  • 等待老师讲完再提问;
  • 按照进度表走,不提前也不能越界;
  • 掌握标准答案,而非提出新问题;
  • 考试决定评价,而非实践证明能力。

这在工业化时代或许合理,但在一个信息无限、工具开放的时代,正在被重构。


三、AI时代:学习的四种新可能

1. 从“揣摩权威”到“即时对话”

以前,理解老师的“意图”是学习关键;现在,AI鼓励你直接提问,不需等待。

这是一种去权威中心化的学习方式:你不再依赖某位特定老师,而是与知识系统展开实时对话——你问,它答;你质疑,它重答;你深入,它生成延伸。

学习者的主动性提升了,但同时也需要更强的判断力:什么值得问?什么不该信?

2. 从“标准课程”到“生成式路径”

过去的教育是标准化、模块化的:一章一节,统一教材,一致节奏。

AI学习则是高度个性化与生成式的:你今天问的是市场营销,明天转向哲学,它都能迅速适应,并根据你的历史提问和风格定制回答。

它允许你跳脱线性结构,自由组合学习路径,但也可能导致知识断裂、系统性缺失,需要你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等待别人喂养

3. 从“先学后用”到“边做边问”

AI的强项在于即时反馈和操作性强,这使得“边学边用”成为主流。

你在写报告时学数据分析;在画图时查构图原理;在做提案时临时学写商业计划书。学习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动机和需求高度同步

这激发了效率,却也可能让人只学“刚好够用”的碎片知识,失去更深层的底层积累。

4. 从“线性培养”到“网络式成长”

AI学习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开放式的网络空间:你一边与AI互动,一边链接到论文、视频、论坛、实践社群。

学习变得去中心化、去时间化,你可以早上看MIT公开课,下午问AI总结,晚上跟同行在线共创。成长的路径不再是独木桥,而是开放丛林


四、AI不是敌人,但趋势不是命运

“用AI学习”是一种趋势,但它不意味着你只能这样学习。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话术:“不用AI你就落伍了。”
这是典型的 Inevitabilism(不可避免主义) ——试图用趋势包装必然性,消解反思和选择。

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

  • 哪些问题自己思考;
  • 哪些内容人际学习;
  • 哪些技能用AI辅助;
  • 哪些领域回归慢工细活。

未来的学习,不是全交给AI,也不是回到旧时代,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与结构


五、重新定义“学习”:融合AI,但不被吞没

以下是一些值得探索的新方式:

  • 对话式学习:与AI互动,不是为了复制答案,而是触发自我反思与进一步提问。
  • 组合式学习路径:用AI规划大纲,用人类导师指导关键难点,用社群交流打磨输出。
  • 主动设计你的输入方式:搭建信息源池,不只用AI,也包括书籍、博客、播客、访谈。
  • 培养元认知能力:不断觉察:我为什么问?问得对吗?是否太依赖工具而放弃思考?

六、技术塑造方式,选择决定命运

AI不会消灭学习,它只是在塑造学习的“方式”。真正的危险不是工具太强,而是我们自动交出了选择权。

“趋势让我们看清可能性,选择让我们决定未来。”

你可以问AI,也可以问人;你可以边做边学,也可以慢慢读书;你可以选择新式学习路径,也可以坚持旧有节奏。

你不需要“反AI”,你只需要不被趋势吞没,保留选择的能力

下次当你准备“问AI”的时候,不妨多问一句:

“我是否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学会这个?”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