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活800年,该怎么规划你的职业?

如果你能活800年,该怎么规划你的职业?
Photo by Graeme Worsfold / Unsplash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真的发明了延长寿命的技术,你的人生不再是80年,而是800年,甚至更久。
你还会焦虑30岁没升职、35岁转行来不及、40岁不稳定吗?

最近我读到一篇脑洞大开的文章:《The 800,000 Hours Career Guide》,设想了在“超长寿命”社会下,职业生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下是我读完之后的整理与脑补——不妨也一起来玩玩这个思维实验:


📚 读一辈子书,刚刚好

过去我们总是在算投资回报率:读个博士要7年,值不值得?但如果你能活800年,花几十年深造根本不算什么。

甚至你可以这样安排:

  • 头100年只读书,不赚钱也不焦虑;
  • 每100年换个专业,体验人生不同维度;
  • 建立“个人图书馆星球”,做终身学习的真实写照。

读书变成了你对抗漫长时间的“缓释燃料”。


🌀 中年危机?请排队,时间很长

如果一个人活800年,那“中年危机”可能出现在第200年、第400年,甚至每100年来一次。

怎么办?
提前安排“人生剧本切换”!

比如:

  • 第一个百年做科学家;
  • 第二个百年转行做诗人;
  • 第三个百年开太空旅行公司;
  • 第四个百年去深海冥想、只和章鱼说话。

人类的意义,不再是稳定,而是周期性地刷新自己


⚔️ 管理仇人,是长寿生活的一部分

活得越久,你得罪的人就越多。哪怕你是个和平主义者,时间也会让误会变成积怨。

所以你需要:

  • 每隔200年设个“赦免日”,统一清空恩怨;
  • 做一份“仇恨关系图谱”,定期审查;
  • 开发一个“社交疲劳度计算器”,让自己避免再无意义社交。

别笑,未来 HR 面试时说不定还真会问你:“你现在活了400年,你最大的社交困扰是什么?”


🧭 成为导师的导师,再当导师

时间拉长后,你不仅会成为他人的导师,还会看到你的徒弟再去带徒弟,然后……代代相传。

最终,你变成一个活着的传奇,一个行走的知乎。

所以:

  • 请提前准备自己的“导师管理系统”;
  • 把你的人生经验写成模板(自动回答邮件会很有用);
  • 甚至可以成立一个“人生建议公司”,为年轻人提供“千年智慧订阅服务”。

💡 太优秀会失业,怎么办?

问题来了:活得久、经验多、技能满点的你,谁还敢请你?

解决方案是:

  • 隔一段时间“重启人生”,换个身份从零开始;
  • 故意装作“职场新人”,重新体验打杂的快乐;
  • 给自己设定技能冷却期:比如150年不做AI相关工作,只研究插花。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类社会中一直保有“参与感”。


✅ 人生不再是马拉松,而是宇宙级漫步

过去我们想“如何在有限生命里做出最大贡献”,现在则是:

如何在无限接近无限的生命里,不让自己疯掉。

在800年的时间里,你不必那么急于找到“天命”,
你可以慢慢试错,慢慢变换方向,甚至慢慢弄明白——你到底是谁。


如果你能活800年,你现在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