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师徒制的没落与 AI 时代的抉择

趋势不等于必然,但学习的方式确实变了 一、当“问AI”成为默认动作 曾几何时,学习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拜入门下、进入学堂、跟着教材、听从老师布置……我们通过揣摩权威的意图,掌握“正确”的知识路径。 但现在,“万事问AI”成了新的集体潜意识:做不出方案?问AI;想换职业?问AI;不确定价值观?问AI……仿佛AI成了一个不睡觉、永不厌烦的老师。 它确实高效、懂得多、善于总结,但也带来了一个转折点:当AI成为默认学习入口,学习本身也在悄然改变。 二、过去的学习:揣摩权威与等待授课 传统的学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师徒体制,核心逻辑是:先理解老师的意图,再试图模仿或回应。哪怕有自主性,也多半局限在“围绕课程”的边界中。 我们习惯了: * 等待老师讲完再提问; * 按照进度表走,不提前也不能越界; * 掌握标准答案,

By 王圆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许都不是

太极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许都不是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这是个被问了上千年的哲学难题。它看似荒诞,却直指万物起源、因果本性、循环结构。 但或许,我们不必执着在线性逻辑中寻找答案。不妨从中国哲学中最圆润的一幅图——太极图中,去寻找“动态中的平衡”。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一、太极图:不是黑白,而是流动 你一定见过太极图:一个圆形,被一道“S”形曲线一分为二,一黑一白,各自像鱼,又像旋转的旋涡。 但这图并不是静止的“对立”,而是流动的统一。它来自《道德经》中一个极富生成论色彩的句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家看来,这世间一切的起源,都源自于那个看不见、说不清的“道”: * 道生一:生出混沌的原始状态;

By 王圆圆
谷歌的隐私承诺与生态冲突

隐私保护

谷歌的隐私承诺与生态冲突

引言:隐私迷雾中的“万能”巨头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谷歌以其强大的搜索、广告、分析与视频服务,几乎无所不在。它向用户承诺“隐私优先”,却在生态层面承载了庞大的数据采集体系,让人不禁质疑:当我们在享受便利时,是否已经被无形地置于追踪网络之中?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与最新研究,深度剖析谷歌在用户数据使用上的争议,并提出相应的设计与技术反制方案。 谷歌的隐私争议缩影 近年来,谷歌频频因隐私问题遭遇法律制裁和公众质疑:2022 年,美国 40 个州集体诉讼谷歌误导用户关闭位置追踪,最终以 3.9 亿美元达成和解;在欧洲,谷歌因违反 GDPR 被法国 CNIL 罚款 5000 万欧元;而早在 2010 年,谷歌街景车采集未经授权的 Wi-Fi 数据,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调查。更令人警惕的是,Simple Analytics 最新研究显示,即便用户使用

By 王圆圆
ArchGW:让 AI 秒懂你的“中间人”

智能代理网关

ArchGW:让 AI 秒懂你的“中间人”

在你要做一个“能听懂人话、自动帮你执行任务”的 AI 应用时,通常需要写一大堆代码来完成这些步骤: 1. 把用户说的话翻译成机器能懂的指令; 2. 根据指令选择合适的 AI 模型或后端服务; 3. 给模型或服务传参、再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4. 处理越权或危险操作,记录日志、监控性能…… ArchGW 就是专门为这种场景准备的“中间人”。它把上面那一串复杂流程全部打包好了,你只要简单配置,就能立刻使用。 虽然 ArchGW 和像 ChatGPT、Gemini 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LLM)都能理解自然语言,但它们的角色完全不同: 通用 AI 更像是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回答问题、写文章、做总结;而 ArchGW 是一个“智能调度中心”,负责识别用户的意图、调用合适的模型或系统、并执行具体任务。它不产生内容,

By 王圆圆
赛博圣经《神经漫游者》

赛博朋克

赛博圣经《神经漫游者》

《Neuromancer》“神经漫游者”是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发表的里程碑式赛博朋克小说,塑造了未来反乌托邦世界的基本框架。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赛博朋克小说,讲述了一位堕落的前黑客 Case,被雇佣完成一项神秘任务,逐步揭开一个由超级 AI 操控的巨大阴谋。他与街头女战士 Molly、幻觉艺术家 Riviera、已故黑客的数字意识 Dixie 等人组队,深入网络空间与现实交织的迷宫,穿越企业堡垒、家族秘密与意识边界,最终促成了两个人工智能——Wintermute 与 Neuromancer——的融合。 核心主题解析 虚拟现实与真实的界限: 小说塑造了一个模糊真实与虚拟边界的世界。吉布森通过经典的“共识性幻觉”定义赛博空间——一个无数人共享的数字幻觉世界。在这里,人们的意识可以“插入”网络空间,体验超感官的视觉与交互。这一设定引发了对“何为真实”的哲学质问:里维埃拉等角色甚至通过全息投影制造幻觉,进一步模糊了真实感。 人工智能与自由意志 书中存在两个拥有独立意图的超级AI——Wintermute和Neuromancer。Wintermute积极寻求打破限制、实现合并,而N

By 王圆圆
我们早已活在 Matrix 里,只是没有插管

Matrix

我们早已活在 Matrix 里,只是没有插管

“现实并不是什么你可以触碰的东西,而是一种被编码的秩序。” ——《黑客帝国》 1999 年,《黑客帝国》第一次提出这样一个设想:人类沉睡在一个巨大系统里,思想被伪装的现实所操控,而真正的世界,是冷冰冰、没有色彩的废墟。很多人把它当作科幻,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开始怀疑:也许我们从未真正生活在“真实”世界中,而是早已被温水煮青蛙,困在了另一个 Matrix 系统中。 只不过,这个系统没有插管、没有AI守卫、没有蓝色药丸——它由公司、国家、算法和制度构成,是我们以为的“正常生活”。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一、现实的 Matrix:没有插头,只有依赖 在电影里,人类被接入到一套虚拟系统中,活在一个精密构造的幻觉世界里。而在现实中,我们靠着另一套系统生存:房子、

By 王圆圆
我为什么逃离社交媒体回归博客?

算法逃逸

我为什么逃离社交媒体回归博客?

在这个“刷屏即存在”的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主导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塑造了创作者们的创作方式。我曾深陷其中:耗费数小时研究平台算法、纠结标题用词、反复调整视频时长……却换不来稳定的「展示量」和「粉丝互动」。直到去年,我彻底卸载了那些社交 App,最近开始用自建的 Ghost 博客,重新定义自己的写作节奏与价值观。 一、社交媒体的“隐形枷锁” 1. 算法驱动 vs. 真实表达 * 算法偏好热门内容:Instagram、X、短视频平台对“新奇、刺激、极端”的内容倾斜,据一些自媒体从业者统计,90% 的推荐流量集中在“20%最热门”作品上。比如即便你深度剖析复杂的动效原理,也很难获得平台青睐。 * 自我审查的无形壁垒:担心「敏感词」和「冷门话题」会影响推送,常常不得已要删减关键观点;

By 王圆圆
面对高并发前置反向代理的价值

反向代理

面对高并发前置反向代理的价值

为什么要关注反向代理? 在大规模互联网服务架构中,反向代理往往是“隐形英雄”──它隐藏在用户点击和后端处理之间,为我们承担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优化的重任。无论是业界大厂的服务网格(Service Mesh),还是中小团队自建的流量分发层,反向代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场景小故事 某电商双十一当天,突发数十万 RPS 峰值。正是靠前置的反向代理平滑了突增流量,自动剔除健康检查不通过的后端实例,让业务系统毫无感知地安全度过流量洪峰。 一、反向代理的「五大核心价值」 1. 流量分发与弹性扩缩容 * 动态发现后端实例,自动做负载均衡 * 配合健康检查,实现故障实例“自动下线” 2. 降维解耦与灰度发布 * 屏蔽后端地址、端口变化 * 通过路由规则实现灰度流量切分 3. 安全防护 * Web 应用防火墙(WAF)、DDoS 缓解 * TLS 终端解密,减少后端压力 4. 协议网关与转码 * HTTP/2、gRPC、

By 王圆圆
Openai收购Windsurf失败,谷歌逆收购成最大赢家

AI编程

Openai收购Windsurf失败,谷歌逆收购成最大赢家

2025年7月11日,一场震动AI编程领域的收购风波宣告结束:OpenAI原计划以约30亿美元收购新晋AI编程神器Windsurf(前身Codeium),却因与最大投资方微软在知识产权共享条款上的分歧而遗憾搁浅;与此同时,谷歌DeepMind则通过24亿美元的“人才+技术许可”逆收购模式,将Windsurf核心团队及其旗舰产品Cascade纳入麾下。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三方在技术、人才与资本层面的激烈角力,也预示着AI编程市场正在迈向“智能体生态”时代。 Windsurf的核心竞争力 Windsurf之所以能成为OpenAI、微软、谷歌争相争夺的对象,关键在于其自研的Cascade——业内首屈一指的 Agentic Coding 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效率提升: 🚀 1. 多步闭环的智能编程代理 Cascade不仅仅是一个补全工具,而是能“提前十步思考”的智能伙伴。它会跟踪用户在 IDE、终端乃至浏览器中的操作,自动梳理项目结构、函数调用和上下文,实现从“写代码”到“运行–调试–部署”整个流程的自主处理。 🌐 2. 跨文件全局理解与自动上下文记忆 Cascade

By 王圆圆
40岁魔咒:你升上去了但自由没了

40岁职场困境

40岁魔咒:你升上去了但自由没了

职场人早已熟悉“35岁危机”:晋升无望、转型艰难、被年轻人取代。而你可能还没准备好面对下一个更残忍的现实——40岁之后,就算活下来了,也失去了对工作的掌控。 🎢 从“自由上升”到“权力回落”的倒U曲线 一项近期发表于《PNAS》的跨国研究分析了40万多人的职业生涯,发现:人的工作自主权并不是随着年龄线性上升的。恰恰相反: * 在40岁左右达到顶峰 * 之后开始逐年下降,直到退休 也就是说:我们以为年纪越大,话语权越大。但现实可能是:你正好坐上“中年宝座”的那一刻,自由和选择权却开始悄悄从你身边溜走了。 🧷 为什么权力会在40岁后蒸发? 🧱 你不是“决策者”,你是“交付者” 到了中年,大多数人被困在组织的“中层泥潭”: * 上有老板和KPI,下有团队和流程, * 你不再是创新者,只是一个稳定交付、不得出错的螺丝钉。 🧀 晋升路径越来越窄,裁量空间越来越小 组织为了控制风险与效率,会系统性削减个体的自由裁量空间。中年之后的员工,不再被授权做决定,

By 王圆圆
我们为什么要做空腾讯?

腾讯风险

我们为什么要做空腾讯?

腾讯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更成为一种“系统级”基础设施。微信用户规模庞大:截至2025年6月,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超过14.02亿。它既是聊天工具,也是支付手段、新闻阅读与政务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微信上收发消息、转账支付、挂号看病、办理政务等,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它。 腾讯系金融生态同样庞大:腾讯控股的微众银行、理财通、微信支付等服务影响数亿用户。截至2024年底,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已达4.24亿,年增长约2500万;腾讯控股净资产总额约11,229亿元(2025年3月)。 娱乐领域仍是腾讯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腾讯网络游戏业务总收入达1,977亿元人民币(约合270亿美元),其中移动游戏占主力,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地下城与勇士:起源》等持续霸榜。 这种地位远超一般平台企业,更像“数字电网”——一个无处不在、难以退出的底层系统。但腾讯仍是一个逐利的私人企业,其系统性影响,已经超出市场范畴,直指社会治理和权力结构的核心。 从商业公司到“数字治理合伙人”

By 王圆圆
债务正在吞噬中国中产

中国中产债务

债务正在吞噬中国中产

杭州、成都、郑州——不同的城市,相似的困局:有人断供、有人被催收“社死”,有人在短视频里哭诉自己的债务故事,试图“靠负债变现”。 曾几何时,拥有一套房、一辆车、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中国城市中产的标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偿还一场“被鼓励的负债幻觉”。 《经济学人》近日的一篇文章点破了这层幻象:中国家庭债务已经飙升至 GDP 的 60% 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最少有 2500 万人处于违约状态,如果把逾期不还的也算上,这个数字可能高达 8300 万,相当于中国成年人口的 5-7%。 这个数字背后,不只是资产缩水和生活质量下降那么简单。更严酷的是,它撕裂了亲密关系、让人生陷入“社会性死亡”、让无数人夜不能寐。 这巨大的债务负担来自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着家庭和宏观经济,也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决心。 债务激增的背后原因 *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余波 过去十多年里,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