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收购Windsurf失败,谷歌逆收购成最大赢家

Openai收购Windsurf失败,谷歌逆收购成最大赢家

2025年7月11日,一场震动AI编程领域的收购风波宣告结束:OpenAI原计划以约30亿美元收购新晋AI编程神器Windsurf(前身Codeium),却因与最大投资方微软在知识产权共享条款上的分歧而遗憾搁浅;与此同时,谷歌DeepMind则通过24亿美元的“人才+技术许可”逆收购模式,将Windsurf核心团队及其旗舰产品Cascade纳入麾下。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三方在技术、人才与资本层面的激烈角力,也预示着AI编程市场正在迈向“智能体生态”时代。


Windsurf的核心竞争力

Windsurf之所以能成为OpenAI、微软、谷歌争相争夺的对象,关键在于其自研的Cascade——业内首屈一指的 Agentic Coding 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效率提升:

🚀 1. 多步闭环的智能编程代理

Cascade不仅仅是一个补全工具,而是能“提前十步思考”的智能伙伴。它会跟踪用户在 IDE、终端乃至浏览器中的操作,自动梳理项目结构、函数调用和上下文,实现从“写代码”到“运行–调试–部署”整个流程的自主处理。

🌐 2. 跨文件全局理解与自动上下文记忆

Cascade会扫描整个代码库,识别模块、依赖、代码风格,并配合“Memories”系统长期记录项目细节(如样式规则、命名约定等),保证每次生成都高度契合复杂项目的真实情境(DataCamp)。

🔧 3. 丰富的工具集成与插件扩展

Windsurf原生支持 JetBrains、VS Code 等多种 IDE 插件,Cascade能够调用终端命令、Lint 修复、浏览器预览、文件部署等功能。同时开放插件市场,用户和企业可基于SDK自行添加工具(如Figma、Slack、数据库服务等),形成可扩展的编程生态(Windsurf)。

📈 4. 市场验证与广泛影响力

  • 在2025年中,Cascade每天生成约5700万行代码,占用户总代码量的94%。
  • 被超过100万开发者使用,已有4000+家企业采用Windsurf作为主力开发工具。

这种深度代理感知和自动化流程,使开发者能够专注于架构设计与创新,而把日常琐碎任务交给Cascade,大幅提升团队效率。

正因如此,Windsurf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实用主义突破,还通过强大市场验证和生态布局,成为AI编程领域的“稀缺资产”,令各大科技巨头趋之若鹜。


来自 The Verge 的额外视角

《The Verge》的报道为这场博弈增添了三方决策背后的细节:

  1. 不入股,只取“人才+许可”
    谷歌并未直接收购Windsurf股权,而是以非独家技术许可的方式“接盘”团队,既能快速获得Cascade技术,又能避免对Windsurf原有业务的整合成本。
  2. 重点投向Gemini的Agentic Coding
    Google公关Chris Pappas表示,DeepMind将把Cascade在“多步推理”和“自动化流水线”上的经验,直接嫁接到其Gemini平台,提升面向开发者的高级功能。
  3. 核心成员的高度契合
    Windsurf创始人Varun Mohan和Douglas Chen在声明中指出,他们期待在DeepMind这个世界级平台上继续深耕技术,显示出双方在文化与目标层面的高度一致。
  4. 高层交接平稳过渡
    原CEO出走后,由业务负责人Jeff Wang担任临时CEO,VP Graham Moreno晋升总裁,确保Windsurf在继续独立运营期的稳定性。

OpenAI收购失败的机会成本

对OpenAI而言,错失Windsurf带来了三方面的直接损失:

  1. Agent平台先发优势丧失
    OpenAI正在构建以Agents SDK与Responses API为核心的智能体生态,而Cascade正是最成熟的agent化IDE。若能无缝整合,OpenAI将迅速建立从prompt到部署的闭环流水线,否则只能自研或另寻他援。
  2. 研发成本与时间浪费
    重现Cascade级别的多步自动化代理系统,预计需投入数千万美元及至少1–2年时间。这段“追赶”期正是竞争对手扩张的窗口。
  3. 市场与客户信心受挫
    企业用户与开发者对工具的稳定性与生态黏性极为敏感。OpenAI因内部合作障碍而显得束手束脚,可能影响其在AI编程市场的口碑与商业化节奏。

微软与OpenAI合作分歧的深层影响

此次收购风波背后,微软与OpenAI在IP归属与商业模式上的结构性分歧对双方未来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 IP掌控与共享协议的掣肘
    微软担心一旦OpenAI持有Cascade的底层IP,将需承担相应授权义务,削弱Azure在AI编程领域的独家优势。这种条款冲突使OpenAI在未来收购和合作中需更多顾及微软立场,增加决策成本。
  • 战略方向的不确定性
    作为最大投资方,微软更倾向于“平台化、商业化”落地;而OpenAI则力求在“前沿研发”与“开放生态”之间寻求平衡。二者需求的拉锯将影响重要项目的推进速度和优先级。
  • 行业格局的重塑
    谷歌抓住机遇强化Gemini的agent生态,Anthropic、Meta等玩家也将加速布局或并购类似平台,以免在关键技术迭代中被边缘化。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且多元。

Windsurf的崛起与被竞购,是AI编程领域从“模型竞速”向“智能体生态”演进的缩影。Cascade所代表的agent式编程,已经成为各大科技公司争相布局的新高地;OpenAI因与微软在IP及商业化策略上的分歧而错失先机,暂时让出市场主动权;而谷歌通过“轻资产+高灵活度”的授权模式,迅速补齐Gemini的短板。在这场技术与人才的博奕中,未来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最有效地将底层模型、智能体框架与开发者生态三者打通,谁就最可能引领下一波AI编程革命。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