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随便写点什么吧
在个性被算法抹去的时代,写作是我们保留真实自我、建立深度连接的最后堡垒。
我一直很喜欢猫。它们独立、有个性,不会为了讨好谁而改变自己。也许这就是我把头像设成一只猫的原因——在这个越来越同质化的网络世界里,我想保留一点自己的样子。
但真正让我开始写作的,并不是对猫的喜爱,而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窒息感。
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在网上表达一个观点,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还是选择沉默?不是因为这个观点有多激进,只是因为你知道,真话在这里不受欢迎。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茧房的时代。每个人看到的新闻不一样,每个人接收的信息被算法筛选过,每个人的表达都要经过无形的审查。慢慢地,我们学会了说"正确"的话,而不是真实的话。
我记得几年前,朋友圈还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分享深度思考,有人表达真实情感。现在呢?除了工作上的成就展示,就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分享。我们好像都变成了同一个人。
个性被悄悄偷走了
最让我不安的是,我们的个性正在被悄悄偷走。
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你会发现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转发同样的内容,连表情包都惊人地相似。我们害怕与众不同,害怕被孤立,于是选择融入这种安全的平庸中。
娱乐文化更是畸形得令人发指。流水线生产的偶像、千篇一律的剧情、被资本包装的"个性"——一切都是假的,但我们却习惯了这种假象,甚至开始怀疑什么是真的。
我想起小时候看的那些电影、读的那些书,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视角。现在的内容呢?A4纸复印出来的都比它们更有个性。
写作,是我的小小反抗
于是我决定开始写作。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变现,而是为了在这个个性消失的时代,留下一点真实的自己。
我的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个话题——《个性消失的时代》。我写了一个让我很困扰的现象:现在的世界好像没有"个性"了,只有"症状"。曾经我们用"性格直率""沉稳内向"来形容一个人,现在一切都被心理学名词取而代之——冷淡成了"社交焦虑",健谈成了"边缘型依恋"。我质疑这种把所有个性特质都病理化的趋势,认为我们需要更自然、更真实的生活方式。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这样直白的批评会不会引起争议,但我还是发出去了。
反响出人意料。很多朋友私信我说:"终于有人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有人说看完后有一种"原来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的释然。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在这个看似繁荣的网络世界里感到孤独和压抑。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可以真实表达的出口。
写作意外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让我最意外的是,写作竟然让我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而美好的变化。
以前和朋友聚会,大家聊的无外乎工作、房价、孩子这些话题,聊完就散了,没什么深度。现在不一样了。朋友们会跟我讨论我最近写的文章,分享他们的看法,甚至因此引出一些很私人的话题。
比如我在《个性消失的时代》里质疑了将个性特质病理化的趋势后,很多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也感到了这种压力——总是被要求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自己的个性。后来我又写了《新闻管制下的沉默社会与被消音的人民》,引发了更多关于表达环境的深度讨论。这些交流让我们的友谊更进了一层。
更神奇的是,我开始收到一些陌生人的私信。有人因为我写的《国人生存生态》找我讨论社会压力和竞争环境,有人因为《为什么我不关注朋友圈了》分享了他们对社交媒体的反思。其中几个人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从没想到,写作竟然是结识有趣的人最自然的方式。
还有一些老朋友,因为看到我的文章重新联系我。"看了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还挺有想法的,有空聊聊?"这样的消息总是让我很温暖。
其实门槛真的没那么高
刚开始写作时,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太普通,没什么价值。但慢慢我发现,那些我以为很平凡的想法,往往最能引起共鸣。
我写过《延迟退休对年轻人的伤害》,本以为这种政策分析会比较敏感,结果收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和讨论。我写过《摸鱼经济学》,用幽默的方式探讨职场现象,很多上班族说看完后会心一笑,"原来大家都是这样"。
我还分享过《注意力:你最珍贵的资源》这样的个人成长思考,收到好多私信说"你写出了我一直想改变却不知道怎么开始的问题"。
这让我明白,我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有的体验,其实是很多人共同面对的。你的"普通"经历,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鼓励和共鸣。
真实的表达比完美的文笔更重要。在这个充斥着营销号和AI生成内容的时代,一个普通人的真诚分享反而变得珍贵。
那么,该如何开始?
既然写作这么有价值,而门槛又没那么高,你可能会问:具体怎么开始呢?
先选个顺手的平台
别在这上面纠结太久。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都是不错的开始选择,门槛低,容易上手。
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掌控权和创作自由,我强烈建议考虑搭建自己的博客。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我逃离社交媒体回归博客》,详细分析了社交平台的"隐形枷锁"——算法驱动让我们迎合而非表达,碎片化信息让深度思考变得困难。自建博客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完全拥有自己的内容和读者,不会被算法绑架。
当然,技术门槛会稍微高一些,但现在有很多简单的部署方案。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关键是开始写,不要让完美的平台设置成为拖延的借口。
从你最想说的话开始
什么话题让你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什么现象让你忍不住想要吐槽?从这些开始。不要等到有了"完美"的想法再动笔,往往那些让你感到不吐不快的话题,才是最值得写的。
建立你的写作节奏
我的建议是:每天至少写点什么,哪怕只是几十个字的想法记录,然后定期整理成完整的文章。找到适合自己的频率,也许是每周一篇,也许是每月两篇。关键是保持一定的节奏,让写作成为习惯而不是负担。
留意身边的写作素材
生活中到处都是素材:让你困惑或愤怒的社会现象、和朋友讨论时产生分歧的话题、工作生活中的感悟、那些"大家都这么认为但你觉得不对"的事情。养成随时记录想法的习惯,很多好文章的种子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冒出来的。
写好你的第一批读者
从朋友开始。把文章分享给那些你觉得会有共鸣的人,真诚地征求意见:"我开始写点东西了,你有空帮我看看吗?"大部分朋友都会很乐意,而且他们的反馈往往比你想象的要积极。
一些让文章更好读的小技巧
虽然内容比技巧重要,但掌握几个小窍门能让你的文章更吸引人:
标题很重要。一个好标题能决定有多少人愿意点进来读。不用刻意搞标题党,但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会给他们什么。比如"个性消失的时代"比"关于当下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更有吸引力。
多举例子。抽象的观点很难理解,具体的例子让文章生动有趣。每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问问自己:"我能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吗?"
写得像你说话一样。避免过于正式或生硬的表达,想象你在和朋友聊天。这样的文章更容易阅读,也更有个人特色。
适当的幽默调节。不一定要讲笑话,但一些轻松的表达能让严肃的话题不那么沉重。比如我说现在的内容"A4纸复印出来的都比它们更有个性",就是想让读者会心一笑。
那些阻止你开始的担忧
也许你心里还有一些担忧,让我们来聊聊:
"我写得不够好怎么办?" 每个人都是从写得不够好开始的。我现在回头看早期的文章,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那又怎样?完美是进步的敌人,开始比完美更重要。
"写作太花时间了" 一篇1500字的文章可能需要2-3小时,平均每天30分钟。相比于这个投入带来的人际关系改善和个人成长,这个时间成本是非常值得的。
"万一写了后悔怎么办?" 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风险。只要你诚实善意地表达,适当地使用证据支持观点,负面后果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真实的表达总比虚假的完美更有价值。
"这是不是只是为了装X?" 确实,写作有展示自我的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通过文字展示你的思考和个性,是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压抑中寻找表达的出口
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问题——在这个个性消失、表达受限的时代,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写作是我们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的一小片自由空间。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保持清醒和真实。也许我们的声音很微弱,但聚集在一起,也能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每一次真实的表达,都是对同质化趋势的小小反抗;每一篇用心的文字,都是在为真实的声音争取空间。
今天就开始吧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行动。
今天,找个安静的时间,打开你的电脑或手机,写下那些在你心里翻腾已久的想法。不用担心是否完美,不用在意会有多少人看到,只要诚实地表达自己就够了。
也许你写的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观察,也许是最近读书的感悟,也许是工作中的思考,也许就是简单的生活感受。不管写什么,重要的是开始写。
在这个个性消失的时代,让我们一起用文字保存真实的自己。毕竟,世界需要的不是第一万个复制品,而是第一个你。
而你的故事,只有你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