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AI:拒绝、担忧还是拥抱变革?
一封由多位教育者发起的公开信《拒绝生成式AI在教育中成为必然》引发了广泛讨论。信中表达了对AI潜在风险的忧虑,强调教育的主体性与批判思维不可被取代。我深刻理解这种担心,但同时也坚信,生成式AI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助力。
今天,我想从双方面看这场争论,理性分析其中的价值与风险,并表达我对未来教育的态度:理智拥抱,科学监管,主导权永远在人类手中。
一、拒绝派的声音:谨慎与坚守教育本质
拒绝派的教育者担忧:
- 生成式AI或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思维懒惰的帮凶;
- AI数据来源复杂且不透明,存在版权风险与偏见再生产;
- 当前缺乏确凿证据证明AI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 AI的环境代价高昂,长期可持续性堪忧。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基于伦理和实证,绝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核心——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学生。
二、拥抱派的视角:技术助力而非取代
拥抱生成式AI的人士认为:
- AI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辅助思维发展,而非取代思考;
- 它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
- AI促进教育公平,尤其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知识桥梁;
- 通过适当监管和引导,版权和偏见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换句话说,AI是教师和学生的得力工具,正确使用将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体验。
三、观点融合:教育的未来在于“人机协作”
两派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在教育核心问题上是一致的:教育不能失去人的主体性,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不可缺失。
我们要做的,是:
- 坚守教育价值,确保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而非AI的附庸;
- 积极探索AI辅助教学,让技术成为“赋能者”,而非“替代者”;
- 制定透明且严谨的技术规范,保障版权、公平与安全;
- 培养数字素养和伦理思维,让学生具备辨别AI信息的能力。
四、理性拥抱,科学监管
AI有能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我支持:
- 教师在主导地位,利用AI辅助教学;
- 教育系统不断试验与完善AI使用方式;
- 重视风险但不被恐惧束缚,避免错失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
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事业,唯有融合人类智慧与先进技术,才能塑造真正适应挑战的社会。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场不容回避的变革。拒绝它,只会阻碍进步;盲目拥抱,又可能失控。唯有保持警醒与理智,用心设计“人机协作”的未来教育,才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