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AI:拒绝、担忧还是拥抱变革?

教育与AI:拒绝、担忧还是拥抱变革?
Photo by Alex Knight / Unsplash

一封由多位教育者发起的公开信《拒绝生成式AI在教育中成为必然》引发了广泛讨论。信中表达了对AI潜在风险的忧虑,强调教育的主体性与批判思维不可被取代。我深刻理解这种担心,但同时也坚信,生成式AI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助力。

今天,我想从双方面看这场争论,理性分析其中的价值与风险,并表达我对未来教育的态度:理智拥抱,科学监管,主导权永远在人类手中。


一、拒绝派的声音:谨慎与坚守教育本质

拒绝派的教育者担忧:

  • 生成式AI或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思维懒惰的帮凶;
  • AI数据来源复杂且不透明,存在版权风险与偏见再生产;
  • 当前缺乏确凿证据证明AI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 AI的环境代价高昂,长期可持续性堪忧。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基于伦理和实证,绝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核心——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学生。


二、拥抱派的视角:技术助力而非取代

拥抱生成式AI的人士认为:

  • AI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辅助思维发展,而非取代思考;
  • 它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
  • AI促进教育公平,尤其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知识桥梁;
  • 通过适当监管和引导,版权和偏见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换句话说,AI是教师和学生的得力工具,正确使用将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体验。


三、观点融合:教育的未来在于“人机协作”

两派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在教育核心问题上是一致的:教育不能失去人的主体性,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不可缺失。

我们要做的,是:

  • 坚守教育价值,确保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而非AI的附庸;
  • 积极探索AI辅助教学,让技术成为“赋能者”,而非“替代者”;
  • 制定透明且严谨的技术规范,保障版权、公平与安全;
  • 培养数字素养和伦理思维,让学生具备辨别AI信息的能力。

四、理性拥抱,科学监管

AI有能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我支持:

  • 教师在主导地位,利用AI辅助教学;
  • 教育系统不断试验与完善AI使用方式;
  • 重视风险但不被恐惧束缚,避免错失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

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事业,唯有融合人类智慧与先进技术,才能塑造真正适应挑战的社会。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场不容回避的变革。拒绝它,只会阻碍进步;盲目拥抱,又可能失控。唯有保持警醒与理智,用心设计“人机协作”的未来教育,才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选择。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