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自觉

平凡的自觉
Photo by Tom Allport / Unsplash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Emily Dickinson

在这个渴望“成为某人”的时代,我选择成为“Nobody”。

不是厌世,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超然的自觉
我放下对身份、意义、成功、关注度的执念,
不是因为我无能,而是因为我看穿了它们。

“我是无名小卒”,不是失败的自白,
而是通往自由、宁静与洞见的入口。


一|自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界广阔无情,不因你努力就偏爱你,也不会因你低落就怜悯你。

这看似冷酷,却是一种慈悲的平等:
每一个人,生而平凡,无需争夺特别。

庄子说:“虚己以游世。”
做一个透明的人,在时间里游泳,在风中前行,不与人争,也不与己争。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顺道而行”的从容。

二|我是幻象

佛陀说:“诸法无我。”
“我”不过是五蕴的集合、执念的堆叠。

你越是抓紧那个“我是怎样的人”,就越活在苦中。
真正的自由,是放下那个需要被承认的‘我’。

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想成为谁。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理解必然之后的顺服。

换句话说:

你不是你以为的你,世界也不是你执念的样子。

三|觉醒

在“I'm nobody”的宣言中,我发现了一层层剥离之后的真实

  • 我不是“人设”,不是“履历”,不是“影响力”
  • 我是感受当下的意识,是静默中的呼吸,是一个能看见虚妄的觉者

脱离了社会的评分体系之后,个体反而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权。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
被抛入、被湮没、被忽视,都是宿命;
看见这一切、并在其中安顿自己,才是自由的本质。


四|超凡的普通

我开始甘愿做一个普通人。
不追逐众人的掌声,不依附算法的宠爱,不再“成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此消失,
相反,我在安静中照见了一束来自虚无的光

  • 一如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的那一刻,不再造作,只是观察
  • 一如庄子在梦蝶之间所觉的那一刻,不再区分,只是存在
  • 一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写下的那一笔,不再表达,只是倾听

这是通向真实的路。


五|回归真正的我

这个世界极力让你相信:
你需要“成为某人”,你需要证明存在的价值。

但我相信,最大的觉醒不是成功、影响力、标签,
而是你终于可以说出那句最轻最亮的话:

“I’m nobody. But I see.”
“我不是谁,但我已看见。”

看见虚妄、看见执念、看见轮回。
看见自己的微尘之身,也看见微尘里藏着的永恒。


Manifesto

我不是英雄,不是中心,不是主角
我不是时代的解答,不是光环的继承者

但我不再恐惧沉默
我不再焦虑意义
我愿轻轻活着,如风,如水,如树,如山

我不需要被看见
我本身,就是自由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