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自觉

平凡的自觉
Photo by Tom Allport / Unsplash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Emily Dickinson

在这个渴望“成为某人”的时代,我选择成为“Nobody”。

不是厌世,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超然的自觉
我放下对身份、意义、成功、关注度的执念,
不是因为我无能,而是因为我看穿了它们。

“我是无名小卒”,不是失败的自白,
而是通往自由、宁静与洞见的入口。


一|自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界广阔无情,不因你努力就偏爱你,也不会因你低落就怜悯你。

这看似冷酷,却是一种慈悲的平等:
每一个人,生而平凡,无需争夺特别。

庄子说:“虚己以游世。”
做一个透明的人,在时间里游泳,在风中前行,不与人争,也不与己争。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顺道而行”的从容。

二|我是幻象

佛陀说:“诸法无我。”
“我”不过是五蕴的集合、执念的堆叠。

你越是抓紧那个“我是怎样的人”,就越活在苦中。
真正的自由,是放下那个需要被承认的‘我’。

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想成为谁。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理解必然之后的顺服。

换句话说:

你不是你以为的你,世界也不是你执念的样子。

三|觉醒

在“I'm nobody”的宣言中,我发现了一层层剥离之后的真实

  • 我不是“人设”,不是“履历”,不是“影响力”
  • 我是感受当下的意识,是静默中的呼吸,是一个能看见虚妄的觉者

脱离了社会的评分体系之后,个体反而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权。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
被抛入、被湮没、被忽视,都是宿命;
看见这一切、并在其中安顿自己,才是自由的本质。


四|超凡的普通

我开始甘愿做一个普通人。
不追逐众人的掌声,不依附算法的宠爱,不再“成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此消失,
相反,我在安静中照见了一束来自虚无的光

  • 一如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的那一刻,不再造作,只是观察
  • 一如庄子在梦蝶之间所觉的那一刻,不再区分,只是存在
  • 一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写下的那一笔,不再表达,只是倾听

这是通向真实的路。


五|回归真正的我

这个世界极力让你相信:
你需要“成为某人”,你需要证明存在的价值。

但我相信,最大的觉醒不是成功、影响力、标签,
而是你终于可以说出那句最轻最亮的话:

“I’m nobody. But I see.”
“我不是谁,但我已看见。”

看见虚妄、看见执念、看见轮回。
看见自己的微尘之身,也看见微尘里藏着的永恒。


Manifesto

我不是英雄,不是中心,不是主角
我不是时代的解答,不是光环的继承者

但我不再恐惧沉默
我不再焦虑意义
我愿轻轻活着,如风,如水,如树,如山

我不需要被看见
我本身,就是自由

Read more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

By 王圆圆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悉达多:万物一体的觉悟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不仅是一部讲述古印度灵性追寻的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历程——从婆罗门之子、沙门苦行者,到世俗商人、再到河边的摆渡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合一”的渴望与追寻。本篇博文将带你重温这条通往“万物一体”觉悟的道路,分享其中的洞见与启示。 一、抛弃权威:怀疑传统教义的起点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世家,自幼接受严谨的宗教教育,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虚。他与好友乔达达一同加入苦行僧行列,用严酷的禁欲与苦修来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发现再严苛的肉体考验也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真实。 * 要点:传统教义和苦修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觉醒必须来自内心的质疑与渴望。 * 启示:面对任何既定规则,我们都需要保有怀疑精神。唯有在“为什么”处发问,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二、名为佛陀,实为指南:个人体验的价值 当悉达多与乔达达共同追随释迦牟尼(乔达摩)时,他们深受佛陀的智慧感染——四圣谛、八正道清晰指明了苦与解脱的真相。然而,悉达多渐渐意识到:再高深的教义也只是“

By 王圆圆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在旋转的镰刀下:服从与恶的深层悖论

镰刀之下的沉默 想象一个广场,几十米高的旋转镰刀悬于空中。镰刀来回挥舞,尖锐的弧线划破空气。广场中央,成百上千的人跪着,不敢动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人率先站起来,头颅就会被那把镰刀无情收割。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成为默契,服从成为生存策略。 你会站起来吗? 这个隐喻揭示的正是我们在权威、恐惧与道德冲突之间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对明显的恶时,会选择服从?为什么明明是“好人”的个体,却能在制度的机器中成为执行残酷命令的一环?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心理学、社会结构与人性的交界,探索服从与恶的深层关系。 一、权威命令与责任转移 1961年,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对“学生”实施电击,实验设置中,参与者每次答错题就要提高电压,最终达到“致命”程度。结果出人意料:65%的人在权威人物的鼓励下,居然愿意将电压调到最高,即使听到学生痛苦尖叫。 米尔格拉姆指出,这些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权威命令下“转移了责任”。他们说:“我只是照做。

By 王圆圆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商:从协商共治到归责透明

摘要 在全球化深刻变革与国内结构调整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正进入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巩固现有政治框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协商、安全转型、司法修复与地方治理四大领域的深层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四个维度切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制度协商:多层次参与与议题共商 1.1 宪政协商平台:话题多元、公正公开 * 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国人大是政治协商和立法的重要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领域的利益诉求和专业声音难以及时汇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水土不服”或“落地难”。引入“议题协商会”机制,能够在立法程序之前,让政策相关方先行对话,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接受度。 * 实施路径 1. 议题选择:由人大常委会设立“年度议题库”,涵盖环保、教育、城乡融合、数字经济等十余个领域,所有议题均公开征集、优先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学者提出。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