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消失的时代

个性消失的时代
Photo by Nadine E / Unsplash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世界,好像没有“个性”了,只有“症状”。


曾经,我们可以用“性格直率”“沉稳内向”“容易心软”来形容一个人;现在,一切都被心理学名词取而代之——冷淡是“社交焦虑”、健谈是“边缘型依恋”、敏感是“童年创伤反应”。每一个性格特质都能找到一个心理病名来“诊断”。


连爱情都不例外。那种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疯狂迷恋”,如今也被解释为“原生家庭的投射”“依恋关系错乱”。你只是爱一个人,却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重演童年创伤”——好好谈恋爱的自由也没了。


我并不是反对心理学。心理治疗确实帮助了很多深陷困境的人。但如今,它的术语成了一种流行标签,渗透到社交网络、播客、甚至小红书“疗愈博主”的课程销售中——“贴标签→激发焦虑→卖课变现”的流程,被包装成了“自我成长”。


这种氛围,让很多本来就普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病”:一点点情绪起伏、性格差异、关系中的误会,都成了某种“症状”或“创伤”的外显。而真正的情感、个性、困惑和人生阶段的波动,被统一化地病理处理了。


我们需要的是更自然的关系和真实的体验:面对面地聊聊天,走出去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种种花,而不是永远活在“心理分析”的镜子里。


个性,不应该是诊断书上的名字。人生,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被解释”的方式。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