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消失的时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世界,好像没有“个性”了,只有“症状”。
曾经,我们可以用“性格直率”“沉稳内向”“容易心软”来形容一个人;现在,一切都被心理学名词取而代之——冷淡是“社交焦虑”、健谈是“边缘型依恋”、敏感是“童年创伤反应”。每一个性格特质都能找到一个心理病名来“诊断”。
连爱情都不例外。那种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疯狂迷恋”,如今也被解释为“原生家庭的投射”“依恋关系错乱”。你只是爱一个人,却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重演童年创伤”——好好谈恋爱的自由也没了。
我并不是反对心理学。心理治疗确实帮助了很多深陷困境的人。但如今,它的术语成了一种流行标签,渗透到社交网络、播客、甚至小红书“疗愈博主”的课程销售中——“贴标签→激发焦虑→卖课变现”的流程,被包装成了“自我成长”。
这种氛围,让很多本来就普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病”:一点点情绪起伏、性格差异、关系中的误会,都成了某种“症状”或“创伤”的外显。而真正的情感、个性、困惑和人生阶段的波动,被统一化地病理处理了。
我们需要的是更自然的关系和真实的体验:面对面地聊聊天,走出去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种种花,而不是永远活在“心理分析”的镜子里。
个性,不应该是诊断书上的名字。人生,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被解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