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消失的时代

个性消失的时代
Photo by Nadine E / Unsplash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世界,好像没有“个性”了,只有“症状”。


曾经,我们可以用“性格直率”“沉稳内向”“容易心软”来形容一个人;现在,一切都被心理学名词取而代之——冷淡是“社交焦虑”、健谈是“边缘型依恋”、敏感是“童年创伤反应”。每一个性格特质都能找到一个心理病名来“诊断”。


连爱情都不例外。那种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疯狂迷恋”,如今也被解释为“原生家庭的投射”“依恋关系错乱”。你只是爱一个人,却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重演童年创伤”——好好谈恋爱的自由也没了。


我并不是反对心理学。心理治疗确实帮助了很多深陷困境的人。但如今,它的术语成了一种流行标签,渗透到社交网络、播客、甚至小红书“疗愈博主”的课程销售中——“贴标签→激发焦虑→卖课变现”的流程,被包装成了“自我成长”。


这种氛围,让很多本来就普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病”:一点点情绪起伏、性格差异、关系中的误会,都成了某种“症状”或“创伤”的外显。而真正的情感、个性、困惑和人生阶段的波动,被统一化地病理处理了。


我们需要的是更自然的关系和真实的体验:面对面地聊聊天,走出去晒晒太阳,听听音乐、种种花,而不是永远活在“心理分析”的镜子里。


个性,不应该是诊断书上的名字。人生,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被解释”的方式。

Read more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疯狂过了? 不是那种计划好的、安全的、社会认可的小冒险,而是那种让你心跳加速、让你忘记时间、让你感觉自己真正活着的疯狂。 我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笼子里。每天早上七点的闹钟,固定的通勤路线,办公室里的fluorescent灯光,晚上回家刷手机到深夜。我们称之为"生活",但其实这只是存在。 真正的生活需要想象力的参与。需要你突然决定学一门新语言,仅仅因为你喜欢它的声音。需要你在雨夜里走出门,不带伞,就为了感受雨滴打在皮肤上的感觉。需要你给陌生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觉得他们的笑容很美。 我们被教育要"现实一点",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而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了最安全、最无聊的那一个。现实是我们拥有创造的能力,却选择了复制。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今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会做什么?如果你知道明天醒来会失去所有记忆,今晚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回忆?如果你可以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不要告诉我你没有时间。时间不是用来拥有的,时间是用来燃烧的。不要告诉我你没有钱。创造力不需要资本,它只需要勇气。不要告诉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的想法不是你的监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