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日记4:希夷之间风平浪静

当政治的喧嚣归于沉寂,当标签与立场模糊了人性的边界,优素福·阿布杜拉在废墟中思考着存在的意义——那些不被看见、不被听到的生命,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生存日记4:希夷之间风平浪静
Photo by mohamad azaam / Unsplash
生存日记:一个加沙父亲的内心独白
写给世界的一封信,来自被遗忘角落里的普通人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第47天 - 2025年7月25日 周五 凌晨3:47 又是炸弹声把我惊醒。萨拉和孩子们还在睡,我不敢动,怕吵醒他们。在黑暗中,我听着远处的爆炸声,数着间隔——一、二、三...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仿佛通过计算就能预测下一颗炸弹会落在哪里。 萨拉的呼吸很轻,但我知道她也醒着。我们都学会了装睡,为了不让对方更加担心。小阿里抱着他那只缺了一条腿的玩具熊,六岁的脸庞在微弱的月光下显得苍白。法蒂玛只有三岁,她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住在这个只有一间房的避难所里,为什么不能回到那个有花园的家。 我的家...现在可能只剩下瓦砾了。 上午7:15 今天又要去排队领水。昨天只拿到了半桶,孩子们渴得直哭。我告诉萨拉我去找食物,但其实我知道,今天的配给早就发完了。 在队伍里遇到了我的邻居阿布·马哈穆德。他的儿子上个月在轰炸中失踪了,
生存日记2:优素福·阿布杜拉的困境
继续跟随优素福一家的生存之路——当援助成为政治工具,当家园再次被迫离开。
生存日记3:当饥荒成为现实
在加沙的阴影下,优素福·阿布杜拉一家用亲笔记录亲历饥荒的日子。每天的缺粮、失踪的援助卡与噩梦般的死亡让这份日记成为一份温情与抗争交织的真实见证。

第80天 - 2025年8月27日 周三
凌晨3:30

今夜格外安静。

没有炸弹声,没有飞机的轰鸣,甚至连远处的枪声都停止了。这种安静让人不安,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萨拉说这是好事,但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安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句话:"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我们就是这样的存在——不被看见,不被听到,在希夷之间飘荡。

阿里在睡梦中翻身,瘦小的身体蜷缩成一团。法蒂玛抱着那只破旧的布娃娃,嘴里呢喃着什么。萨拉的呼吸很轻,但我知道她也醒着。我们都学会了在黑暗中保持警觉。

上午8:45

今天营地里来了一群记者。他们拿着摄像机和录音设备,采访各种各样的人。有人问我愿不愿意接受采访,我拒绝了。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厌倦。

他们总是问同样的问题:你支持哪一方?你认为谁是对的?你觉得哈马斯是恐怖组织吗?你觉得以色列的政策合理吗?

这些问题让我想笑,也让我想哭。

是的,哈马斯是恐怖组织。当他们用暴力对待无辜平民时,当他们把我们当作人肉盾牌时,当他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更多苦难时,我无法为他们辩护。

但是,以色列的占领和围困政策能解决问题吗?不会。只会带来更大的反抗,更深的仇恨,更多的痛苦。当你把一群人关在笼子里,断绝他们的希望,他们迟早会变得绝望而疯狂。

可是记者们不想听这样复杂的答案。他们想要简单的标签,明确的立场,非黑即白的判断。他们想要我说"我支持这一方"或者"我反对那一方"。

但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们活下去。

中午12:15

排队领水的时候,听到两个年轻人在争论。一个说哈马斯是抵抗英雄,另一个说以色列有自卫权利。他们越吵越激烈,最后差点打起来。

我看着他们,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我也相信简单的答案,也相信世界可以被分为好人和坏人。现在我知道,现实远比这复杂。

在这场冲突中,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叙述,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正义。但是,当政治家们在谈判桌上争论,当军人们在战场上厮杀,当活动家们在街头抗议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是在努力活着。

我们是这场游戏中的棋子,但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参与这场游戏。

下午3:20

法蒂玛今天问了我一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

"爸爸,为什么大人们总是在打架?"

我蹲下来,看着她那双纯真的眼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因为...因为他们忘记了怎么做朋友。"我最终说道。

"那我们可以教他们吗?"

我抱起她,感受着她小小身体的温暖。"也许可以,宝贝。也许可以。"

但我心里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太复杂,太破碎,太充满仇恨。像法蒂玛这样的纯真,在成人的世界里显得如此珍贵,也如此脆弱。

傍晚5:45

今天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国际社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某一方的行为,呼吁另一方克制。这样的决议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了。

每次都有人欢呼,有人愤怒,有人抗议,有人庆祝。但对我们来说,什么都没有改变。孩子们依然饿着肚子,萨拉依然为明天的食物发愁,我依然在废墟中寻找希望。

我想起了另一句古老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都当作祭品。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处境——在大国的博弈中,在政治的算计中,我们只是可以被牺牲的刍狗。

但即使是刍狗,也有生存的权利。即使是野草,也有生长的顽强。

晚上7:30

今晚的晚餐依然简陋——一点面包,一些橄榄,还有萨拉用野菜煮的汤。但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微薄的食物,分享着彼此的温暖。

阿里告诉我们,他今天在营地里交了一个新朋友,一个来自另一个家庭的小男孩。他们一起玩石头,一起画画,一起想象着和平的世界。

"他的爸爸说,等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去他家做客。"阿里兴奋地说。

我看着他眼中的光芒,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孩子们总是比大人更容易原谅,更容易相信美好的未来。也许这就是希望所在——不在政治家的承诺中,不在军事家的战略中,而在孩子们纯真的友谊中。

深夜10:20

萨拉今晚特别安静。我问她在想什么,她说在想我们的未来。

"优素福,你觉得这一切什么时候会结束?"

我握住她的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像那些古老故事里的人物,被困在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循环中。每一代人都要经历同样的痛苦,同样的战争,同样的仇恨。"

她说得对。这片土地上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着上一代人的悲剧。仇恨传递给仇恨,痛苦传递给痛苦,没有人知道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但也许,打破循环的方法不在于选择一方,而在于拒绝选择。不在于支持暴力,而在于坚持人性。不在于延续仇恨,而在于传递爱。

深夜1:45

我继续写着这些文字,在微弱的烛光下,用那支快要没水的圆珠笔。

今天我想了很多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这些普通人,这些不被看见、不被听到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们就是那个"希夷之间"的存在——既不完全可见,也不完全隐形;既不完全沉默,也不完全发声。我们存在于政治话语的边缘,存在于新闻报道的空白处,存在于历史记录的注脚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野草虽然不被园丁重视,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星星虽然在白天不被看见,但它们依然在那里闪烁。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不被政治家们重视,但我们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支持哪一方,不在于反对哪一方,而在于我们的人性本身。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对和平的渴望,对尊严的坚持。

也许这就是我们能给这个破碎世界的礼物——不是政治立场,不是军事胜利,而是人性的温暖,爱的力量,还有在绝望中依然不放弃的希望。

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如果真主愿意,我们依然会活着。我会继续为家人寻找食物,萨拉会继续照顾孩子们,阿里会继续和他的新朋友玩耍,法蒂玛会继续问那些让大人们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们会继续存在于希夷之间,像野草一样顽强,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爱一样永恒。

这就够了。

也许,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依然存在,爱依然可能,希望依然值得坚持。

正如那句古老的祝福:بارك الله فيك 。

愿真主保佑我们所有人——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立场。愿真主保佑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人,保佑那些在仇恨中寻找爱的人,保佑那些在绝望中坚持希望的人。

愿真主保佑这个破碎的世界,让它重新学会什么叫和平。

写在最后的话

在这第四篇日记中,优素福·阿布杜拉面对的不再只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困境——如何在一个要求选边站队的世界中保持人性的完整。

他承认哈马斯的暴力行为,也质疑以色列的占领政策。但他拒绝被简单的标签定义,拒绝成为任何一方政治叙述中的工具。他选择站在人性的一边,站在爱的一边,站在那些同样在苦难中挣扎的普通人一边。

"希夷之间"这个概念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指的是那些看不见、听不到的存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政治的喧嚣中。优素福和他的家人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的痛苦真实而深刻,但他们的声音却很少被听到。

这篇日记想要表达的是:在复杂的政治冲突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那些最需要关注的人——普通的父亲母亲,无辜的孩子,那些只想平静生活的人们。他们不是政治工具,不是宣传材料,不是可以被牺牲的棋子。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基本需求:安全、尊严、爱,还有希望。

也许真正的和平不在于任何一方的胜利,而在于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在政治立场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共同的人性。

愿优素福一家平安。愿所有在冲突中受苦的家庭早日获得他们应得的和平。愿这个世界学会倾听那些"希夷之间"的声音,看见那些被遗忘的面孔。

愿人性的光辉照亮政治的黑暗,愿爱的力量超越仇恨的束缚。

这是优素福·阿布杜拉日记的第四部分,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复杂世界中的思考与坚持。虽然这是虚构的故事,但它反映的困境却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充满分歧的世界里,如何保持人性的完整,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在绝望中坚持希望。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