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焦虑:从怎么做到做什么

在AI解放生产力的时代,让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什么值得做,而不是如何去做。这或许才是技术进步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AI时代的焦虑:从怎么做到做什么
Photo by Matt Ridley / Unsplash

技术门槛的消解与AI Coding的崛起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民主化浪潮。曾几何时,编程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今天,随着AI编程工具的火热,这道技术壁垒正在迅速瓦解。

从GitHub Copilot到Cursor,从Claude到各类AI编程助手,技术的门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你不再需要记住复杂的语法规则,不必纠结于晦涩的API文档,甚至不需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编程思维"。只要你能清晰地表达想法,AI就能帮你将其转化为可运行的代码。

这不是夸张,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AI Coding的火热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全民程序员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How"到"What":能力稀缺性的迁移

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思维范式的根本转变。

正如李继刚所洞察的那样,稀缺性正在从"How(怎么做)"迁移到"What(做什么)"。过去,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如何实现"——如何写出高效的算法,如何优化数据库查询,如何构建可扩展的架构。这些"How"层面的技能曾经是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但当AI可以熟练处理这些执行层面的问题时,人类的价值便开始向更高维度迁移:

  • 做什么:选择解决哪些问题,创造什么样的产品
  • 为何做: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洞察问题背后的本质
  • 战略选择:在无数可能性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方向
  • 价值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值得投入时间和资源

这或许是人文学科的春天。因为在AI接管技术实现之后,真正稀缺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对价值的判断——这些恰恰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FOMO情绪的蔓延:我们在焦虑什么?

面对这场技术浪潮,许多人的心态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位博主坦诚地剖析了自己的内心:最大的焦虑并非害怕被AI替代,而是典型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在这场变革中错过机会,连口汤都喝不上。

这种焦虑深刻而真实。当AI降低了技术门槛,当"人人都能编程"成为现实,我们突然发现:

  • 好想法变得更加珍贵:技术实现不再是瓶颈,真正的瓶颈是想法本身
  • 执行速度前所未有:从想法到产品的周期大幅缩短,窗口期转瞬即逝
  • 竞争维度改变:不再比拼谁能实现,而是比拼谁先想到、谁想得更深

于是,我们开始担心:那个改变世界的想法会不会就在脑海中一闪而过?那个本该属于我的机会是否已经被别人抓住?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AI时代特有的FOMO——害怕错过的不是技术,而是想法和机会

从焦虑到平静:更长远的视角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远一些,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AI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解放生产力。当重复性的、技术性的工作被AI接管,人类将拥有更多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 深度思考,而非疲于执行
  • 创造性探索,而非机械重复
  • 体验生活本身,而非被工作裹挟
  • 与自己和解,找到内心的平衡

从这个角度看,AI时代并非一个让人焦虑的未来,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解放时刻。技术的进步最终会让我们回归人之为人的本质——思考、创造、感受、连接。

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这个全民程序员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1. 拥抱工具,而非抗拒
AI不是敌人,而是延伸我们能力的工具。学会与AI协作,让它成为你实现想法的助手。

2. 培养"What"的能力
把精力从学习"怎么做"转移到思考"做什么"。多问问自己:什么问题值得解决?什么样的产品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3. 深化人文素养
在技术民主化的时代,人文视角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对美的感知——这些AI难以企及的领域,正是人类的独特价值所在。

4. 快速验证想法
既然技术门槛降低了,就不要让想法停留在脑海里。用AI快速将其变为现实,在实践中验证和迭代。

5. 保持好奇与开放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没有人能预见所有可能。保持学习的心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AI时代的全民程序员并非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而是意味着技术不再是实现想法的障碍。当"How"被AI接管,"What"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用技术实现自己的想法。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在FOMO的焦虑与长期主义的平静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抓住机会的敏锐,也要有看清本质的从容。

毕竟,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最重要的不是追赶每一个热点,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用AI这个强大的工具,把它变成现实。

Read more

一巴掌的温度

一巴掌的温度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东西会掉下来?还有——一巴掌下去,能把你打熟吗?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一本正经)讨论下这个问题。 有人曾经算过:如果你的手掌能以1667米/秒(约6000公里/小时)的速度拍打一只鸡,它就能被"打熟"。(没飞的情况下) 听起来很科学?但这只是让鸡瞬间升温所需的能量。真正打熟,还得在那个温度保持一段时间。除非你一巴掌把它打得够烫,烫到冷却过程中就能熟完,否则一次拍打根本不够。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考虑鸡肉怎么散热。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不停向外辐射热量,这叫黑体辐射——白炽灯发光、烧红的玻璃,都是这个道理。要保持温度,就得不断补充散失的能量。 一只普通大小、加热到74°C的整鸡(美国FDA规定的安全食用温度),每秒散发约2000瓦的热量——相当于300支节能灯泡同时开着。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把鸡吊在真空舱里(避免空气带走热量),你和三个朋友穿上宇航服,轮流扇巴掌。 要在几分钟内让鸡保持74°C并打熟,

By 王圆圆
兽

你不是真的快乐—— 快乐是表演,是面具 是在电梯里按下的楼层号码 每个人心里住着一头猛兽 它在暗处舔舐着伤口 我们是动物 披着西装的动物 在会议室里撕咬 在朋友圈里狩猎 第一要素永远是生存 不像写在墙上的 不是妈妈教过的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角斗场 每个人都在碰撞 撞出火花,撞出血迹 撞出一套又一套的生存法则 这场碰撞还在继续 没有终点 有些猛兽饥饿 为了明天的面包咆哮 在深夜的出租屋里 看不到银行的余额 恐惧像雾气弥漫 有些猛兽贪婪 已经吃饱却还在索取 在豪华的办公室里 计算着下一个目标 欲望像藤蔓蔓延 但猛兽不分贵贱 不分穷富 你和他心中的猛兽 都会在午夜时分醒来 都会在镜子前露出真实的獠牙 你以为你驯服了它 你以为你已经文明 直到生活给你一个耳光 猛兽他在苏醒 原始的本能在冲破牢笼 我们在城市的丛林里游荡 穿着人类的衣服 说着人类的语言 遵守着人类的规则 但心脏还在按照野兽的节拍跳动 这不是退化 这是真相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荒野 只是把荒野搬到了钢筋水泥里 把利爪藏在了指甲油的下一层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