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我希望在简介里注明我已经离开了,有幸认识大家。账号归谁不重要,本来也只是虚拟世界里的一点数据——尘归尘,土归土,不带走,也不托付。


Q3:你怎么看待“数字遗产”?你希望你的哪些内容继续存在于网络上,又有哪些希望随你而去?

我觉得,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了。我不会刻意去清空文章、作品、评论这些内容——它们是“当时的我”的一种记录。但人是会变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它们也只是过往的痕迹,留着也好,消散也好,都不执着。


Q4:你希望他人如何记住你?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一生?

别人怎么记得我,或记不记得我,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不会去控制,也不想干涉。他们印象中的我,或好或坏,是真是假,都无妨。说出来也好,不说也好。我留下的东西已经在那里了,不多不少。

我的一生,如果让我自己来形容,也许就是一首有高低起伏的普通曲子,不特别,却也完整。被记住这件事,我从不刻意追求。如果有人愿意记得,那就记得吧;如果没人记得,那也挺自然的。


Q5: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害怕吗?你怎么看待“活着”?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总是伴着些遗憾和悲伤,但那是它的一部分。阴阳相生,苦乐相随。我不特别害怕死亡,它迟早会来。我更在意的是活着时有没有活好,有没有真切地感受、连接、经历。

如果哪天我离开了,那就说明缘分尽了。人生没有常驻的状态,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自己的当下。不预演结局,也不强求意义。


One more thing

我的遗体和器官,如果有人需要、能用得上,就请拿去。不论对方是谁,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的身体已经完成它的任务,是否完整并不重要。

我希望被火化,或水葬,不需要土葬。让愿意纪念我的人,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不用隐晦,也不必压抑。

葬礼请尽量简单些。不必宴请宾客,不收礼,不搞铺张。把那份钱省下来,喝点好酒、吃顿想吃的东西、听几首想听的歌,挺好。

如果真的有一场送别仪式,我有点小私心,希望能听见这些歌响起——

🎧 ACDC – 《TNT》《Back in Black》《Hells Bells》
🎧 秘密后院 – 《无言即是怀仙处》
🎧 Fall Out Boy – 《Save Rock and Roll》
🎧 聂琳 – 《重逢》

就这些歌就好。没有仪式也无妨,有音乐就很圆满。

在我生前,我保留修改这些愿望的权利。

Read more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Imagination, Life Is Your Creation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疯狂过了? 不是那种计划好的、安全的、社会认可的小冒险,而是那种让你心跳加速、让你忘记时间、让你感觉自己真正活着的疯狂。 我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笼子里。每天早上七点的闹钟,固定的通勤路线,办公室里的fluorescent灯光,晚上回家刷手机到深夜。我们称之为"生活",但其实这只是存在。 真正的生活需要想象力的参与。需要你突然决定学一门新语言,仅仅因为你喜欢它的声音。需要你在雨夜里走出门,不带伞,就为了感受雨滴打在皮肤上的感觉。需要你给陌生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觉得他们的笑容很美。 我们被教育要"现实一点",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而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了最安全、最无聊的那一个。现实是我们拥有创造的能力,却选择了复制。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今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会做什么?如果你知道明天醒来会失去所有记忆,今晚你想创造什么样的回忆?如果你可以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不要告诉我你没有时间。时间不是用来拥有的,时间是用来燃烧的。不要告诉我你没有钱。创造力不需要资本,它只需要勇气。不要告诉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的想法不是你的监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