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当我不在时:一些预先的回答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关于死亡、告别、记忆与放下


Q1:你希望人们如何知道你去世了?你会留下什么样的通知?

我希望这件事由我的家人来通知大家,语气不需要太庄重,尽量轻松、低调一点。死亡虽然是一件大事,但也不必弄得太悲壮。我想在博客上发一个简短的告别帖,也可以同步到社交媒体上,让认识我的人知道。

我没有打算写一篇“生前讣告”,但我知道如果我走了,爱我的人一定会难过。其实,我也希望他们难过一点点,至少说明他们在意我、爱过我。只是别太久别太深,时间终究会带走很多,那是它的仁慈。


Q2:你对自己的“死后事”有什么安排?比如财产、社交账号、博客、作品?

我的博客、作品、文字,死后还是继续公开存在就好,不需要被接手、续命。人都已经走了,文字就当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能被看见也好,看不见也好,都无妨。

社交账号可以留着,作为一个纪念。也许有人会路过、翻到,也许不会。我希望在简介里注明我已经离开了,有幸认识大家。账号归谁不重要,本来也只是虚拟世界里的一点数据——尘归尘,土归土,不带走,也不托付。


Q3:你怎么看待“数字遗产”?你希望你的哪些内容继续存在于网络上,又有哪些希望随你而去?

我觉得,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了。我不会刻意去清空文章、作品、评论这些内容——它们是“当时的我”的一种记录。但人是会变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它们也只是过往的痕迹,留着也好,消散也好,都不执着。


Q4:你希望他人如何记住你?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一生?

别人怎么记得我,或记不记得我,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不会去控制,也不想干涉。他们印象中的我,或好或坏,是真是假,都无妨。说出来也好,不说也好。我留下的东西已经在那里了,不多不少。

我的一生,如果让我自己来形容,也许就是一首有高低起伏的普通曲子,不特别,却也完整。被记住这件事,我从不刻意追求。如果有人愿意记得,那就记得吧;如果没人记得,那也挺自然的。


Q5: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害怕吗?你怎么看待“活着”?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总是伴着些遗憾和悲伤,但那是它的一部分。阴阳相生,苦乐相随。我不特别害怕死亡,它迟早会来。我更在意的是活着时有没有活好,有没有真切地感受、连接、经历。

如果哪天我离开了,那就说明缘分尽了。人生没有常驻的状态,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自己的当下。不预演结局,也不强求意义。


One more thing

我的遗体和器官,如果有人需要、能用得上,就请拿去。不论对方是谁,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的身体已经完成它的任务,是否完整并不重要。

我希望被火化,或水葬,不需要土葬。让愿意纪念我的人,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不用隐晦,也不必压抑。

葬礼请尽量简单些。不必宴请宾客,不收礼,不搞铺张。把那份钱省下来,喝点好酒、吃顿想吃的东西、听几首想听的歌,挺好。

如果真的有一场送别仪式,我有点小私心,希望能听见这些歌响起——

🎧 ACDC – 《TNT》《Back in Black》《Hells Bells》
🎧 秘密后院 – 《无言即是怀仙处》
🎧 Fall Out Boy – 《Save Rock and Roll》
🎧 聂琳 – 《重逢》

就这些歌就好。没有仪式也无妨,有音乐就很圆满。

在我生前,我保留修改这些愿望的权利。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