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菲《伊萨卡》
康斯坦丁·卡瓦菲的著名诗作《伊萨卡》译文。

当你踏上回家的路,
但愿这路走得慢一点,
一路上多些风景,多些见识。
别怕路上的妖魔鬼怪,
别怕狂风暴雨,
只要你心中有光,
只要你还有梦想和热情,
那些阴霾都不会真正伤到你。
心中有鬼,才会见鬼,
心中有魔,魔才会现身。
但愿这路走得慢一点。
但愿有无数个夏日清晨,
你满心欢喜地
走进从未见过的小镇;
在异国的集市里停停,
买些有趣的东西,
珠宝玉石,檀香沉木,
还有那些醉人的香料——
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到古老的城市里走走,
跟那些有学问的人聊聊天。
心里总要记着那个家。
回到那里,是你此生的意义。
但别急着赶路。
最好这一路走上许多年;
等你头发花白了才到家,
怀里装满路上得到的宝贝,
别指望家里还能给你什么。
家给了你出门的理由。
要不是为了回家,你不会上路。
现在它已经完成了使命。
就算你发现家已破败不堪,
它也没有辜负你。
走过这么多路,见过这么多世面,
你早就明白了:
家的意义,不在家本身。
背景故事
1911年,48岁的卡瓦菲在亚历山大港的一间小公寓里写下了这首诗。那时的他还只是埃及政府灌溉部的一个小职员,每天处理着枯燥的公文,过着平凡得近乎沉闷的生活。
卡瓦菲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亚历山大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他看着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商船,听着各种语言的叫卖声,想象着那些远方的土地。作为希腊移民的后代,他对古老的希腊神话有着深深的眷恋,奥德修斯的故事更是他从小就熟悉的传说。
当时的卡瓦菲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诗歌在当地几乎无人问津,朋友们劝他放弃文学,专心于稳定的工作。面对着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平庸生活,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是在那个遥远的目标,还是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
就在这样的夜晚,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他想起了伊萨卡岛国王奥德修斯漫长的归乡之旅。这位希腊英雄参加了特洛伊战争,还提出了著名的特洛伊木马计划,帮助希腊军队攻下了特洛伊城。战争结束后,他本来只需几天就能回到家乡伊萨卡岛,却因为种种奇遇在海上漂泊了整整十年。他遇到了独眼巨人,听过海妖的歌声,在神秘的岛屿上品尝过让人忘却故乡的莲花,也曾被美丽的女神挽留...一路上有危险也有奇迹,有痛苦也有欢乐。
突然,卡瓦菲明白了:奥德修斯真正的财富不是最终回到的伊萨卡岛——那里可能已经物是人非,妻子老了,儿子长大了,宫殿或许也破旧了。他真正的收获是那十年海上漂泊中所经历的一切——见识了世界的广阔,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获得了智慧和勇气,懂得了什么是爱情、友谊和坚持。当他最终踏上故土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国王,而是一个饱经沧桑、充满智慧的长者。
《伊萨卡》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诗后来成为了卡瓦菲最著名的作品,也成为了无数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讽刺的是,这个一生困居一城的诗人,却写出了关于旅程最深刻的诗篇。
也许这正印证了诗中的道理:真正的旅程不在脚下,而在心中。
背景音乐:SYML - Wildfire (Piano and Violin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