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囚笼

品味本是创造的工具,但当我们停止创造时,它却成了限制我们的囚笼。

品味的囚笼
Okeanoz / Cage - Pierre-Alain D.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
—— why the lucky stiff (乔纳森·吉列)

最近读到这句话时,我深为震撼。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深奥,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描述了我正在经历的状态。作为一名设计师兼开发者,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创造的下风期,被所谓的"品味"绑架,变得挑剔、封闭,甚至狭隘。

品味的双刃剑

品味本身并非坏事。它是我们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晶。在设计和开发工作中,良好的品味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创造更优质的作品。但问题在于,当品味脱离了创造实践,它就会从工具变成枷锁。

我开始回想最近几个月的工作状态:

  • 看到同事的设计稿时,第一反应不再是"如何让它更好",而是"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
  • 面对新的技术趋势,本能地用既有的标准去衡量,而不是去尝试和探索
  • 在团队讨论中,更多时候在指出问题,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
  • 对于不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作品,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这种状态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坚持高标准,实际上却是在用固化的框架限制自己和他人的可能性。

创造者与评判者的分野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角色:创造者和评判者。

创造者是那个敢于做梦的人。他相信世界可以变得更美好,相信自己能够带来改变。他拥抱不确定性,乐于试错,在失败中学习。对他而言,每一次创造都是一场冒险,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让梦想成真的可能。

评判者则是那个已经停止做梦的人。他用既有的标准衡量一切,在规格、材质、工艺、参数的比较中寻找存在感。他害怕犯错,害怕不完美,更害怕走出舒适圈。久而久之,他变成了一颗"完美的螺丝钉"——标准化、同质化,失去了作为人最珍贵的独特性。

当创造停止时,评判者就会占据上风。我们开始被自己的品味定义,而不是被创造的能力定义。

重新点燃创造之火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反思:如何重新成为一个创造者?

1. 从"为什么不行"到"如何可行"

改变思维模式是第一步。当遇到一个想法或方案时,不要急于指出它的问题,而是先思考:这个想法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我能如何帮助它变得更好?

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用建设性的态度替代破坏性的批评。

2. 拥抱"不完美"的开始

完美主义是创造的天敌。我们总是担心作品不够好,担心被人批评,于是迟迟不敢开始。但真相是,只有通过不完美的开始,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终点。

最近我强迫自己每天至少产出一个"不完美"的作品——可能是一个简单的UI组件,可能是一段实验性的代码,或者是一个粗糙的设计想法。重要的不是质量,而是保持创造的节奏。

3. 向"初学者"学习

有时候,最有启发性的想法来自那些"不懂规则"的人。他们没有被既有的框架束缚,敢于尝试看似"不合理"的组合。

我开始主动寻求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倾听他们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在我看来"不够专业"。往往是在这种碰撞中,新的可能性才会诞生。

4. 重新定义"品味"

真正的品味不是排斥性的,而是包容性的。它不是用来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线,而是帮助我们在多样性中找到美的共同语言。

好的品味应该是创造的催化剂,而不是创造的障碍。

创造的意义

Jonathan Gillette 说得对,创造是人最核心的价值。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技术如何变迁,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未曾有过的东西"始终是人类最独特、最珍贵的能力。

在我的工作中,每一行代码、每一个设计元素都是在为这个世界添砖加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品味有多高,而是为了让用户的体验更好一点,让这个世界更美一点。

当我重新以创造者的身份看待工作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 同事的"不完美"设计变成了可以共同改进的起点
  • 新技术不再是威胁,而是拓展可能性的工具
  • 团队合作不再是品味的角力,而是创意的碰撞

写在最后

品味是创造路上的风景,而不是终点。当我们停止创造时,就会被这风景困住,忘记了前行的路。

每个人都有一颗创造的心,因为每个人都会做梦。重要的是,不要让所谓的品味成为梦想的牢笼。

所以,创造吧。哪怕是不完美的开始,哪怕是微小的改变。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改变世界,也在找回那个会做梦的自己。


"唯有创造,才是作为人最最核心的价值。"让我们一起走上属于自己的路,遇见不一样的同伴,发现多彩的风景。

Read more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一次意想不到的性能问题排查

最近几天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后端 API 接口响应越来越慢,有时甚至会出现假死状态,完全无法响应请求。唯一的临时解决方案是重启后端服务,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又会重现。 初期症状: * API 响应时间从几十毫秒逐渐增长到几秒 * 随着服务运行时间增长,性能持续下降 * 最终会进入假死状态,必须重启才能恢复 * 重启后短时间内运行正常,然后重蹈覆辙 排查过程 这种"越跑越慢"的症状让我首先怀疑是内存泄漏或资源未释放。我尝试了多种方向: 1. 优化缓存策略 面对性能问题,第一反应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请求: 后端 Redis 缓存 * 将频繁查询的数据加入 Redis 缓存 * 对热点接口实施缓存层 * 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前端静态资源优化 // 为静态文件添加版本号/随机码,实现持久化缓存 <script src="/app.js?v=a8f3c2d1">

By 王圆圆
理解爱

理解爱

一、童年的禁忌 童年时期,我对"爱"这个字有一种说不清的抗拒。那时候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子,我会感到羞耻,仿佛这是一种不该有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不对。 中学时借宿在邻居家,几个同龄男孩在夜里聊起那些露骨的话题,讨论女人的身体如同讨论一件器物。我坐在黑暗里,心中涌起强烈的抗拒。我觉得女性是神圣的,怎么能被如此低俗地对待,被工具化成谈资和玩物?那一刻,我认定他们是"坏孩子",而我守护着某种更高尚的东西。 大学时代,周围充斥着粗俗的口头禅和随意的恋爱观。有人把恋爱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我在心里不屑——这种爱不干净,这不是我理解的爱。 二、理想的碎片 毕业后独自生活,我始终与女孩子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心里有个信念:女孩子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这个信念像一面镜子,让我用特定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 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职场,与形形色色的女性共事后,我的理想开始出现裂痕。我发现有些女孩子会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她们结成小团体,排斥异己。

By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