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圆圆

王圆圆
教育与AI:拒绝、担忧还是拥抱变革?

教育与AI:拒绝、担忧还是拥抱变革?

一封由多位教育者发起的公开信《拒绝生成式AI在教育中成为必然》引发了广泛讨论。信中表达了对AI潜在风险的忧虑,强调教育的主体性与批判思维不可被取代。我深刻理解这种担心,但同时也坚信,生成式AI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助力。 今天,我想从双方面看这场争论,理性分析其中的价值与风险,并表达我对未来教育的态度:理智拥抱,科学监管,主导权永远在人类手中。 一、拒绝派的声音:谨慎与坚守教育本质 拒绝派的教育者担忧: * 生成式AI或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思维懒惰的帮凶; * AI数据来源复杂且不透明,存在版权风险与偏见再生产; * 当前缺乏确凿证据证明AI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 AI的环境代价高昂,长期可持续性堪忧。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基于伦理和实证,绝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核心——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学生。 二、拥抱派的视角:技术助力而非取代 拥抱生成式AI的人士认为: * AI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辅助思维发展,而非取代思考; * 它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 * AI促进教育公平,尤其在

By 王圆圆
如果你能活800年,该怎么规划你的职业?

超长寿命设想

如果你能活800年,该怎么规划你的职业?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真的发明了延长寿命的技术,你的人生不再是80年,而是800年,甚至更久。 你还会焦虑30岁没升职、35岁转行来不及、40岁不稳定吗? 最近我读到一篇脑洞大开的文章:《The 800,000 Hours Career Guide》,设想了在“超长寿命”社会下,职业生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下是我读完之后的整理与脑补——不妨也一起来玩玩这个思维实验: 📚 读一辈子书,刚刚好 过去我们总是在算投资回报率:读个博士要7年,值不值得?但如果你能活800年,花几十年深造根本不算什么。 甚至你可以这样安排: * 头100年只读书,不赚钱也不焦虑; * 每100年换个专业,体验人生不同维度; * 建立“个人图书馆星球”,做终身学习的真实写照。 读书变成了你对抗漫长时间的“缓释燃料”。 🌀 中年危机?请排队,时间很长 如果一个人活800年,那“中年危机”可能出现在第200年、第400年,甚至每100年来一次。 怎么办? 提前安排“人生剧本切换”

By 王圆圆
Cactus: 运行在手机上的 Ollama!

Cactus: 运行在手机上的 Ollama!

你没看错,真的有一套“像 Ollama 一样强”的 AI 本地运行工具,可以跑在你的手机上,离线、不上传、不联网,还能跑 LLM、识图、语音合成!这个项目叫——Cactus。 如果说 Ollama 是本地 AI 的“桌面大将军”,那 Cactus 就是“口袋 AI 武士”。它让你在 iPhone、安卓手机,甚至是树莓派等设备上本地运行大模型,彻底改变我们对“边缘设备只能做小事”的偏见。 🌵什么是 Cactus? Cactus 是由 YC 2025 夏季创业营孵化的开源项目,全名叫 Cactus Compute,目标非常简单粗暴: “让智能手机也能跑语言模型、图像识别、

By 王圆圆
Web3 的虚假繁荣与未来之路

web3

Web3 的虚假繁荣与未来之路

2021年,整个加密圈仿佛掀起了一场复兴狂潮: “下一代十亿用户即将上链!”成为人人追捧的神圣使命。 浏览器钱包层出不穷,钥匙串上挂满了助记词,行业大会上的PPT不停炫耀钱包安装量,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疯狂追求“流量眼球”一样。 但到了2025年,我们回头看看,钱包数字还在“噼里啪啦”跳动,真正活跃的钱包却成了“鬼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钱包数量“爆炸”,用户却没来? MetaMask 从2021年5百万月活涨到2100万,乍看像是翻了好几倍。 但细看数据,真正持续使用这些钱包的用户不到7%。大部分钱包就像“空壳”一样,充满好奇和领取空投的心理,真正长期活跃的用户少之又少。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咖啡店,门口排着长队,实际上买咖啡的人却不多。热闹是表象,真正的用户黏性才是关键。 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安全感:Visa 的“Click to Pay”减少了91%的欺诈,没有人想记一堆助记词。 * 速度感:美国的实时支付网络支持全天候资金流转,结算瞬间完成。 * 简单感:

By 王圆圆
为什么“通用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快到来?——对未来 AI 发展的理性思考

为什么“通用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快到来?——对未来 AI 发展的理性思考

人工智能(AI)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不少人认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就在不远的将来,甚至预言许多白领工作即将被自动化取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基于最新观察和思考,理性分析当前 AI 的瓶颈与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带你理解为何 AGI 短期内尚不可期,以及未来几年 AI 发展的时间表和路径。 持续学习:AI 面临的最大瓶颈 现有的 LLM 虽然能够生成高质量文本,看似“无所不能”,但它们和人类智能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少持续在线学习的能力。人类学习是一个动态、反馈驱动的过程:我们边做边调整、总结经验、优化策略。而现阶段的 AI 模型则多是一次性“批处理”,缺乏记忆和反馈循环。 举个例子:如果想学会吹萨克斯风,人类会通过不断练习,听自己演奏的效果,逐步纠正错误。AI 却只能“单次输出”

By 王圆圆
用 Cloudflare Tunnel 实现国内网络封锁突破,自建安全稳定网站全攻略

用 Cloudflare Tunnel 实现国内网络封锁突破,自建安全稳定网站全攻略

在国内,运营个人网站时经常遇到一个难题——80端口和443端口被封锁,导致传统的服务器端口映射方案难以实施。想要自己在家用电脑搭建网站,既要突破端口限制,又想保证访问安全、成本低廉,怎么办?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 Cloudflare Tunnel 技术,突破国内端口封锁,结合最新的公网IP证书申请,帮助你实现在自家电脑上搭建一个安全、稳定、性价比超高的网站。 为什么选择 Cloudflare Tunnel? * 突破端口封锁 Cloudflare Tunnel 利用 Cloudflare 的全球网络节点,帮你绕过本地运营商对80和443端口的封锁,无需自己开放端口或做复杂端口映射。 * 安全加密通道 所有访问请求经过加密隧道传输,避免了直接暴露公网 IP 和端口,极大提升了服务器安全。 * 零配置防火墙 无需修改路由器、防火墙设置,适合没有公网IP或IP受限的家庭网络。 * 免费高性价比 结合 Cloudflare 免费套餐和 Let’s Encrypt 免费证书,零成本实现HTTPS加密和访问加速。 搭建流程简述 1.

By 王圆圆
关于圆的面积,为什么绕不开π?

关于圆的面积,为什么绕不开π?

说到圆的面积,大家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公式: 面积 = π × 半径²。 没错,π是个超级明星,数学界的“万金油”,无论你怎么绕,最后都得找它帮忙。最近我在想,难道真没办法不用π,准确算出一个圆的面积吗?毕竟,圆的面积是个固定的量,不应该只是个近似值嘛。 π到底是什么鬼 π可不是随便哪个数字,它是圆周长和直径的神奇比值。它藏在圆的每一寸曲线里,无论你怎么变形圆,它总是存在,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用π算面积,看似公式,但其实是数学告诉我们: 圆的“特殊味道”就在这儿,没法丢。 那能不能绕开π,换个姿势算面积? 我尝试脑洞大开,想象了好多方法: * 用一根柔软的绳子当圆的周长,内部用好多小矩形撑起来,慢慢磨平棱角,最终拼成一个完美圆。这样算面积,是不是不用π了? * 用“曹冲称象”的思路,做一个密度均匀的薄膜圆片,称称它的重量,按厚度和密度反推面积。 * 用一个装满水的球体,通过测量水的体积,再反推出圆的面积…

By 王圆圆
慈悲与忍辱:通向内在平静的智慧之道

内在平静

慈悲与忍辱:通向内在平静的智慧之道

慈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真正的幸福,源自于关怀与帮助他人。即使没有宗教信仰,慈悲也应成为我们伦理的基石。个人的内心平静,正是以慈悲为起点而生。 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如直接的对话来得有效。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国家间的冲突,沟通与理解才是解决之道。 世间万物皆非独立存在,而是依赖因缘条件而生。一张桌子,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木材、钉子、工匠、设计等多种因缘组合而成。情绪亦非天生存在,而是外在境遇、认知与内在反应交织而生。所谓的“自我”也非恒常不变,而是由身体、感受、认知、心理活动和意识的集合,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一切如梦幻泡影,无需执着于拥有,更不应陷入虚妄。风来风去,皆因空性所致,摒弃得失才能解脱执念。轻松自在,是摆脱沉重枷锁的智慧,学会宽容与放下,因为世间无有永恒不变。 世事无常,瞬息万变。唯有不执着于风和日丽,才能离苦得乐。内观己心,体悟万物无常,渐渐放下执念,

By 王圆圆
个性消失的时代

个性消失的时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世界,好像没有“个性”了,只有“症状”。 曾经,我们可以用“性格直率”“沉稳内向”“容易心软”来形容一个人;现在,一切都被心理学名词取而代之——冷淡是“社交焦虑”、健谈是“边缘型依恋”、敏感是“童年创伤反应”。每一个性格特质都能找到一个心理病名来“诊断”。 连爱情都不例外。那种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疯狂迷恋”,如今也被解释为“原生家庭的投射”“依恋关系错乱”。你只是爱一个人,却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重演童年创伤”——好好谈恋爱的自由也没了。 我并不是反对心理学。心理治疗确实帮助了很多深陷困境的人。但如今,它的术语成了一种流行标签,渗透到社交网络、播客、甚至小红书“疗愈博主”的课程销售中——“贴标签→激发焦虑→卖课变现”的流程,被包装成了“自我成长”。 这种氛围,让很多本来就普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

By 王圆圆